精彩實用的培訓與緊張的學生復習和考試交織在一起,不知不覺中兩個月過去了。盡管,感到很累,但收獲頗豐。在兩個月的培訓中,我認真地聆聽黃曉光、劉曉明、王慶蘭、趙文娟等專家的講座,使我接觸到了許多先進的教育理念和科學的教育方法,同時還與我省一線老師就教育、教學、思想、生活等方面進行了積極的交流。現(xiàn)就此次培訓,談幾點感想。
一、思想上大的轉變
黃曉光老師的講座《關愛學生是師德修養(yǎng)的靈魂》中,要求教師對學生要嚴慈相濟;要在尊重中走進學生的心靈;不要“體罰”和“心罰”學生等等。這些理論在指導和改變著我的思想和行動。作為一位教師,不應該只把知識的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教學任務和目的,而是要成為學生學習共同體中的成員,成為學生的伙伴和知心朋友。在教育和教學中,我不再把教師和班主任當成權威的象征,不再要學生的決定服從,而是走近學生,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平等地對待每一名學生,特別是后進生。通過努力和實踐,我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更加趨于和諧融洽。
二、教學方法的改變
趙文娟老師說,教無定法,但必須靈活實用,能夠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所需的一些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已經(jīng)嘗試著轉變傳統(tǒng)陳舊的“老師教、學生學”的教學模式,開展了以教師指導和啟發(fā)的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給了學生更加寬松自由的學習空間。這種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為我的課堂注入了生機和活力,改變了課堂的面貌,使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了,師生關系也融洽了,教學效果也提高了,那么成績的提高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
三、促發(fā)反思
通過培訓學習,促進我不斷地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學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反思自己的課堂效果,反思自己的知識儲備......我會讓反思成為我不斷進步的不竭動力。
培訓結束在即,但它也是我教育教學新起點的開始。我將把培訓中學到的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等逐漸應用到教育教學的實踐中去,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需求,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在這如火如荼的八月,我們省高中化學教師在西南大學開啟了熱情似火的培訓學習之旅,歷經(jīng)兩個星期。在這期間,通過專家們的專題講座學習和學員的分組交流討論,我對自己的教育教學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下面是我?guī)c培訓總結:
一、開拓進取,做一名研究性教師
張曉斌教授在講座中要求我們中學教師要有教研意識,換句話說,就是要我們研究教學,做一名研究者。在教學中,要開拓進取,就必修研讀教材,研究教材,才能有的放矢進行有效教學。另外,教學中要不斷反思,不滿足自己的教學現(xiàn)狀,才能迫使自己不斷學習,接受新的教學理念來改變自己。在教學中,我們反思自己的教學,單以研究者的目光看待教學問題,闡述自己的教學觀點,形成獨有的教學言論,形成文字型的東西,逐漸成長為研究性教師。
二、取長補短,完善班級管理能力
西南師大附中向老師做為優(yōu)秀班主任,給我們呈現(xiàn)了其完美班級管理者的典范。雖然我們的學生條件沒有師大附中同學優(yōu)越,但我們可以聯(lián)系實際,汲取符合我們當?shù)匕嗉壒芾淼挠行Х椒▉砑訌姽芾?,也只有運用先進的班級管理理念,才能從真正意義上不斷完善自己的班級管理能力。
三、學則需疑,在交流中進步
在培訓中,我們與專家交流,我們學員間相互交流討論,我們敢于對教學理念質(zhì)疑,在交流中我們思想有了碰撞,接受了新的教學理念。與學員的平等交流中,雖然我們教學觀點時常產(chǎn)生分歧,但是我們一直努力分析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制定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在分歧中求同存異。
總之,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這是我們教師要走出去的初衷,只有汲取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技能,才能不斷完善自己。
20__年7月24日——7月28日,我有幸參加了鄭州市金水區(qū)廟李鎮(zhèn)中心學校20__骨干教師在北師大研修班的學習,第一次來到如此之高的學府培訓學習,心情是激動的,同時也倍感壓力,但是我將這種壓力轉化為學習的動力,學習期間認真聽課,記好筆記。為期5天的學習,我聆聽了8場教育專家的精彩講座,使得有機會和專家們進行面對面,零距離的交流。時間雖短、但組織十分緊湊,收獲頗豐,讓我深深的感到這是一次啟迪智慧、滌蕩心靈、終生難忘的學習之旅。作為一名一線教師,在欣喜、激動、充實之余,更多的是切實的感受和深深的思考。
一、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通過這幾天的學習,我發(fā)現(xiàn)每一位專家無不是熱愛學習、喜歡讀書。特別是北京立新學校的曾軍良校長每年就要讀65本書,平均5天就要讀一本書,而自己呢?
教師是先進文化的傳播者,作為一名教師,除了有精深的專業(yè)知識外,還必須有廣博的各方面知識。在課堂上,能夠巧妙的把教師廣博的知識,象涓涓細流一樣匯入學生心田。學生對拿著參考書,照本宣科的教師最反感。我不禁想起了一個故事:有一天,一位33年教齡的教師上了一堂觀摩課。課上得很成功,聽課的老師們都忘了記筆記,聽得入了迷。課后,人們問那位老師,“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堂課?”教師回答:“對這堂課我準備了整個一生,可以說,對每堂課我都用一生來準備。但直接對這個課題的準備,則花了十五分鐘?!庇靡簧臅r間來準備每堂課,這準備就是終生與書籍為友。
一個現(xiàn)代的教師,應同時具備雙重身份:既是教師,又是學生。教師為“育人”終身學習,作為教師,我們的學習不是一般的學習,而是基于一個教育者的學習,我們最終的追求是育好人,為“育人”而學習是教師的天職。我們當不斷學習新的教法,新的教育教學理念,讓自己成為“源頭活水”,更好地滋潤學生渴求知識的心田,影響自己的學生也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并幫助他們?yōu)榻K身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冰心一句響亮的“我永遠讀書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樂!”睿智地告訴所有的人,讀書的結果,就是過濾雜質(zhì),積淀魅力,收獲快樂,然后,快樂地去做一個真正的人!
二、教師不妨聽聽自己的課。
北京市第二實驗小學華應龍校長的文章《年輕的教師不妨聽聽自己的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師應成為反思性實踐者,這是新時期教育教學改革的需要,也是實現(xiàn)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必經(jīng)之路。華校長很欣賞葉瀾教授的一句話:“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
但是,一提到反思我就頭疼,不知道該反思些什么?!安蛔R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有時自己上課看自己,不容易發(fā)現(xiàn)問題,不容易突破自身的條條框框和既有模式。往往是上完課自我感覺良好,寫教學反思時卻無話可說。如果能跳脫出去以局外人的身份看自己的課,目擊自己執(zhí)教的活生生的課堂,就會有“旁觀者清”的感覺。
華校長認為,在反思的過程中,不論對自己的每一次否定是不是正確,置身其中,首先能感受到的是一種執(zhí)著和專注的精神,一種永不滿足、不斷進取的精神。教學中的任何疑難問題都可以成為反思的對象,對教學中任何困惑的思考、探索都有可能成為教學智慧產(chǎn)生的源泉,而每次反思都會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此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反思之后當以再用實踐來檢驗,再實踐以后再反思:為什么有的方法是行的,有的方法是行不通的,以尋求新的解決方法,而這也是增強教師反思能力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
聽自己的課,是對自己教學工作的一種自我監(jiān)督和反思。年輕教師要聽自己的課,確保自己快速成長起來,成為教學骨干;老教師更要放下架子聽一聽自己的課,認真回顧一節(jié)課的得失,及時發(fā)現(xiàn)教學中成功的地方和該糾正的問題。
有一句話說:我工作,因此我快樂。通過這次學習,我要說,我學習,因此我快樂。學習只是一種手段,學習還只是一個開端。我相信,我會在教育天地中走得更寬,更遠。
短短幾天的高校教師資格培訓結束了。首先還是要感謝學校人事處為我們年輕教師提供了這么好的繼續(xù)學習機會,感謝為我們辛勤授課的專家教授們!通過這幾天的學習,我感覺獲益匪淺,下面我想具體談談學習完各門課程后的一些心得體會。
《高校教師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這門課加深了我對“師德”的認識,師德包括教師的職業(yè)道德、職業(yè)精神、思想觀念、道德品質(zhì)等屬于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諸多內(nèi)容,古人云:“國將興,必將貴師而重傅?!彼裕覀冏鳛榇髮W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對這份職業(yè)產(chǎn)生責任感和光榮感,忠于職守、矢志不渝,這也是教師應該具備的起碼的職業(yè)道德。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熱愛學生、教學相長,既重教書又重育人。我們應以和善寧靜的態(tài)度來對待學生,“動之以情,深于父母;曉之以理,細如雨絲;導之以行,以身作則”,第一文庫網(wǎng)這樣學生才會尊重老師的勞動,易于接受老師的教誨。
《高等教育心理學》這門課讓我學會關注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人們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壓力,大學生正處于青年時期,社會經(jīng)驗與社會閱歷較缺乏,在這個人才集中、競爭激烈的環(huán)境中,很容易出現(xiàn)心理適應不良甚至心理疾病。雖然大學一般都有輔導員、心理咨詢教師,但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僅需要而且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學生建立積極進取的生活態(tài)度。另外,我們特別要注意加強與專業(yè)課相結合的學習心理教育,關注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幫助他們克服學習中的心理障礙,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的渴望,幫助他們樹立“活到老,學到老”的終身學習的意識,使他們在未來的生活中具有適應環(huán)境和職業(yè)變化的能力。
《高等教育學》使我認識到了高等學校服務社會的重大意義,特別是我們民政學院在這方面更是大有所為。我們學院堅持立足民政、面向社會、適應市場、開放辦學,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yè)為導向,面向民政行業(yè)和區(qū)域現(xiàn)代服務業(yè)工作一線,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心理健康,具有“愛眾親仁”道德精神和“博學篤行”專業(yè)品質(zhì)的高素質(zhì)技能型專門人才,為地方經(jīng)濟發(fā)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高等教育法規(guī)概論》讓我對教育法有了基本的了解。俗話說,“沒有規(guī)矩,無以成方圓”。而教育法是調(diào)整國家在行使教育行政權力和公民在行使受教育權力過程中所發(fā)生的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學習完這門課程我認識到了我國職業(yè)教育制度的作用以及作為高職院校教師的權利和義務。
雖然課程的學習已經(jīng)結束,但我們作為高校教師的使命卻才剛剛開始。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我將繼續(xù)學習思考,盡心盡力地履行教師的神圣職責!
在教育局的統(tǒng)一安排布署下,我有幸參加了暑假的新課程培訓學習。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新課程培訓學習,我認識到此次培訓的指導思想是:為了進一步提升我們課改理念,轉變教學方式,加強教師對新課程的理解,掌握新課程的教學要求,提高教師駕馭新教材的能力,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通過這次的培訓,我感觸很大,下面我談一下這次培訓學習的感受:
首先,新課程它打破了傳統(tǒng)的,單一的教條教學模式,構建以人為本的新型教學體系,體現(xiàn)了“為了每一個學生發(fā)展”的全新理念,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這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的核心理念,也是最高層次的核心目標。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是知識的占有者和傳授者,本是“雙邊活動”的教與學,都成了“單邊活動”,教代替了學,學生是被教會,而不是自己學會,更不用說會學習了。針對此種情況,新課程在教學設計中占注重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創(chuàng)設適合的教學情景和條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動機,引導他們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在自主的活動中理解,掌握和運用所學的知識。那么,如何才能引導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教師角色的轉變
新課程的實踐要求教師轉變角色觀,這是新課程改革的關鍵。新課程下要求教師和學生是共同的學習者,這應該說是教師與學生的真正平等階段,在這個階段里,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是平等的學友關系,只有做到這一點,教師和學生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地學習和交流,課堂的氣氛也才能真正地開放和活躍起來。因此,作為教師確實有必要轉變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順應課改的需求,把放飛心靈的空間和時間留給學生,營造寬松自由的可讓氛圍,在這種輕松的氛圍里真正地引導學生們積極、主動地學習,真正讓學生成為主宰學習的主人,學習活動參與者、探索者與研究者。
二、教學方法的轉變
教育的重要目標是促進學生的發(fā)展,科學課程應當體現(xiàn)這兩者的結合,突出科學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強調(diào)探究的過程和方法,注重“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主張變革傳統(tǒng)的教學,教師的作用不再是單純的講授知識,而是鼓勵、指導學生去探索和發(fā)現(xiàn),把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在教學中,教師不再是命令學生學習,而是傳授學習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學會學習,不再讓學生被動地去學習,而是主動地去學習。
三、教學手段的革新
以多媒體應用技術為代表的現(xiàn)代教育技術,正在迅速地改變著課堂的教學模式,成為促進科學質(zhì)量的重要突破口。多媒體等計算機應用技術在科學教學是具有掛圖、投影片等教學手段無法替代的優(yōu)越性。然而,這就要求科學教師,應當盡快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以及教學軟件的制作等。才能更好地為教學服務。事實上,只有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才能為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huán)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充分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是教學發(fā)展的時代要求。
四、業(yè)務素質(zhì)的提高
教師必須具有系統(tǒng)的完整的科學專業(yè)知識,這是從事科學教育所必備的素養(yǎng)。其次,要了解相關學科知識?,F(xiàn)代社會正逐漸進入“信息社會”,社會各部門的工作也逐步從大工業(yè)時代分工細密的專業(yè)化進入信息時代的綜合化,學科之間互相滲透。傳統(tǒng)學科界限越來越模糊,僅靠上述狹窄的專業(yè)知識已很難應付現(xiàn)代教學需要,所以教師要開闊本學科視野,需具備與科學相關的基本知識等,還需了解科學與其他有關學科的橫向聯(lián)系及發(fā)展。使社會科學知識、教育科學知識、系統(tǒng)科學知識,有機地結合形成比較完整的基本知識。
總之,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著眼于為學生未來的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師需要在新課改過程中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探索,不斷地積累經(jīng)驗,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素養(yǎng)。唯有這樣才能滿足新形式下社會的需要,才能培養(yǎng)出符合時代要求的人才,才能更好地完成我們身上肩負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