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月X號下午,我在_X聆聽了_X顧校長的講話,我被顧校長幽默風趣的語言感染的同時陷入了思考:我們到底要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我們每天為了學生成績而忙忙碌碌、生氣上火,這一切到底有沒有意義呢?我們是在培養(yǎng)考試機器,還是真正意義上的人?是培養(yǎng)成績優(yōu)秀的人還是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我想:我們要關注生命。 人只有一次生命,生命的重要性在于它的不可重復性。人有了生命并不意味著一定有生命的質量。譬如,白癡與植物人。人的生命意義在于提升其生命的質量。人類發(fā)展史已經表明,生命質量的提升與優(yōu)質教育成正比。優(yōu)質教育是對每一個生命個體充滿終極關愛的教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
教育,不僅要使我們的教育對象認識生活的意義,而且要教會他們如何設計生活,使自己的生活更有意義;不僅要使我們的教育對象理解生命的價值,而且要教會他們如何珍惜生命,使自己的生命更有價值?!?/p>
日本學者池田大作認為:“現代教育陷入了功利主義,這是可悲的事情。這種風氣帶來了兩個弊病,一是學問成了政治和經濟的工具,失掉了本身應有的主動性,因而也失去了尊嚴性;另一個是認為惟有實利的知識和技術才有價值,所以作這種學問的人都成了知識的奴隸,由此產生的結果是人類尊嚴的喪失。”
我們要關注生活。教育的現實關懷在于回歸生活世界,培養(yǎng)在生活世界中會生存的人。
德國杰出的思想家胡塞爾認為,“生活世界”是直觀的、具體的、現實的和歷史的,因而也是豐富的,它給人以感性的生存基礎。人們在“生活世界”中進行著生動的、充滿“人格主義態(tài)度”的交往,因而也是目的、意義和價值的源泉。在生活世界中,人通過對現實世界的直接感知獲得關于這個世界的知識,這種直接的知識逐步典型化,就形成了生活世界的概念,這些觀念經概念化和體系化,產生科學理論。
強調回歸生活,是因為在現代人(尤其是學生)的生長家園中,“生活世界”被嚴重地剝離了,“科學世界”成了人唯一的生長家園。學校教育重返生活世界,找回失落的主體意識,確立一種新的教育生態(tài)觀,是當代教育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理念,它關系到對世紀教育的成敗與人類自身的命運。科學世界是我們進修理性的“營地”,我們建在異鄉(xiāng)的家園;生活世界是我們故鄉(xiāng)的家園,我們最根本意義上的“家”,我們生命的根。既然生活世界對于人的生長、人的發(fā)展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那么,作為培養(yǎng)人的教育、作為教育核心的課程,回歸生活世界也就成為必然。
“不通過各樣生活形式,或者不通過那些本身就值得生活的生活形式來實現的教育,對于真正的現實總是貧乏的代替物,結果形成呆板而死氣沉沉的局面。學校作為一種制度,應當把現實的社會生活簡化起來,縮小到一個雛形是狀態(tài)?,F實是如此復雜,以致兒童不可能同它接觸而不致陷入迷亂;他不是被正在進行的那些活動的多樣性所淹沒,以致失去自己有條不紊的反應能力,便是被各種不同的活動所刺激,以致他的能力過早地被發(fā)動,致使他的教育不適當地偏于一面或者陷于解體。” 遠離自然、遠離社會、遠離生活的教育,自然也就遠離教育的本來軌道。
教育,應該讓生活更美好。
幾天來和國家特級教師們零距離接觸,專家們對小學數學的.前沿引領,對課堂的高超把握,無不讓人心生敬仰。又一次讓我經歷了思想的洗禮,享受了一頓豐盛的精神大餐,領略到名師課堂的精彩,欣賞到名師的教學和獨到的見解,讓我豁然開朗,發(fā)現了數學教學的新天地。不禁讓我感覺到:越是名師,上課越有激情、越對學生親近,大概是他們身體中文化積淀到一定的厚度,人站到一定的高度,才有那樣的教學功底。學習后給我的是心靈上的震憾,精神上的頓悟,思想上的凈化,認識上的升華。通過這次學習,整理筆記、盤點收獲、幾多感悟在心頭:
一、異彩紛呈的講座收獲頗多。
海淀區(qū)著名的特級教師田麗麗老師的講座就象是一頓豐盛的大餐,精美地呈現在我們的面前,如果用兩個詞來形容,那真是目不暇接、異彩紛呈。毫無保留的把自己在數學教學中的經驗、體會拿出來與大家分享,深入淺出,幽默風趣,讓人久久難忘,讓我們深深感覺到教學技藝無止境,教學創(chuàng)意無極限。但是對我們來說,每位教師都是一座豐富的寶藏。作為一線的小學數學老師,我們有自己的獨特個性,每個人又身在不同的學校,面對不同的學生,因而專家們的新潮觀念、精妙方法等不一定適合我們每個人,這就要求我們用心研究分析,對照自己的實際,為我所用。
二、注意了課堂上的生成資源
教學活動強調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幾位教師用各種激勵性的語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強調學生用自己的話表達自己的感受,真實地遵循了學生認知過程。展示了學生的所思,所想,所做。使一個真實的課堂,以人為本的課堂,以學定教的課堂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得到充分彰顯。課堂中生成的許多新課程資源,真實寫了學生間的認知差異,啟發(fā)了學生更加深入,全面掌握知識,提升能力。如:田老師在教學《認識體積與容積》時,當學生回答錯誤是,她并不是馬上否定她們,而是從側面誘導他們。如果此時我們的老師對這樣的學生大加挖苦或否定,那么這位學生就可能無所收獲,甚至會影響到他今后對這門學科的興趣。此時的田老師及時地給學生以鼓勵,盡可能知道學生的亮點。學生也很舒暢,在教學中,田老師或點撥、或點頭、或巡視、或參與談論,真正履行著組織者,參與者,指導者的角色。
三、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
1.多創(chuàng)造一些讓學生發(fā)言的機會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師生觀已經是教育界的共識。所以我們的教學應多創(chuàng)造一些讓學生展現自我個性,展現自己的思維過程的發(fā)言的機會,決不能讓少數“精英學生”包攬課堂發(fā)言權,作為教師應具備這樣一種教學民主意識,即不管學生的學習成績如何,學習狀態(tài)如何,都應讓他在一節(jié)課上至少發(fā)言一次或更多。(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關注學困生)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我們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地創(chuàng)設數學問題,通過數學問題把不同層次的學生引進數學學習的殿堂。
2.多創(chuàng)造一些讓學生自我思考的時間和空間
數學學習過程充滿著觀察,實驗,模擬,判斷,推理等探索性和挑戰(zhàn)性的活動,要改教師的“講授”為學生的“自主”,必須要給學生充分的自我思考時間和空間。有了充分的思考時間和空間,學生的學習過程才能得以充分展示出來,學習成果才能瓜熟蒂落。那些違背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教學,最終并不會在學生的大腦中留下什么值得回憶,回味的東西(哪怕你塞給他許多知識)。有的甚至造成學生后繼學習的困難。這些難道還不能引起我們的驚醒嗎?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發(fā)動學生去觀察,去感受,去實驗,去猜測,去交流,去概括,讓學生參與到數學學習的過程中來,參與到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中來。在學習過程中掌握牢固的數學知識,形成數學技能。在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過程中體會學習數學的快樂情感,形成穩(wěn)定的,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
四、浮華退去,盡顯本色。
這次聽課最大的感受就是,名師執(zhí)教的觀摩課都很樸實,注重學生的學習效率,從而淡化了課件等的輔助作用。華麗惹眼的課件被幾樣簡單的物品代替;五花八門的活動被扎實的動手實踐所代替,真正彰顯了課堂本色。
五、高效成為衡量課堂教學標準。
教師教學設計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圍繞著“高效”,注意提高課堂效率尤其學生的學習效率。每節(jié)課都非常注重對重難點的落實。學生學習目標明確,有利于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逐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抓住重難點的好習慣,上起課來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做一名好教師不容易
幾位老師的課讓我充分領略了課堂教學無窮的藝術魅力。我深深地體會到教師首先要苦練教材關。只有把學科的知識結構和教學目標鉆研透了,把教材吃透了,才有可能設計出精彩的教學過程。其次教師必須在現代教學理論指導下不斷實踐,因此要有計劃的學習教育科學理論。最后,教師要有真本事。小學數學是科學,也是藝術。教學的藝術是教師鉆研教材、研究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智慧之果。
想一想一名教師一輩子從事學校教學工作,就意味著他生命中大量時間和精力,是在課堂中和為了課堂教學而付出的。每一堂課都是教師生命活動的凝聚。課堂教學對教師而言,不只是為學生成長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別人交付任務的完成,它同時也是我們自身生命價值的體現和自身發(fā)展的組成。雖然我們希望生活是多彩的,但平實是生活的本質,多彩只是生活的點綴,舍棄平實而追尋多彩,結果必定是浮華人生。課堂教學不也正是如此!名師們走進課堂,讓課堂走進生活,用真情撥動學生那鮮明的思想、生動的語言、創(chuàng)造的精神的琴弦。我們也只有將課堂教學當作人生中的生命經歷,去享受、去充實,才會將課堂教學當作學生的生命經歷,自覺地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這段生命經歷。名師正是深知其中的精髓,所以名師的課堂樸實而顯睿智。
走近名師,學習名師扎實的理論功底、深厚的文化積淀、開闊的教育視野、精湛的教學能力及永不滿足的超越精神,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我們要有水滴石穿的精神,從點滴做起,從現在做起,堅持不懈。把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學中去,我堅信通過這次學習,能促使自己更加至力于自己鐘愛的教育事業(yè)。
“我們要用平平常常的心態(tài),高高興興的情緒,快節(jié)奏、高效率地多做平平凡凡、實實在在的事情,讓我們享受到為國家、為人民、為集體、為親人盡到責任的快樂?!?——魏書生
這次我們在學校共同欣賞了著名教育改革家魏書生老師的專題講座,題目是《如何當好班主任》,這是班主任不可不聽的講座,他告訴我們當好班主任的奧妙,聽魏書生的報告、讀魏書生的文章,如同聆聽一位智者的心靈獨白,舉手投足、字里行間無不感受到他質樸的人格魅力與務實的工作作風,如品香茗、如嚼菜根。具體心得體會如下:
首先,魏書生教育思想的總體框架是:
一個核心――育人,以及由此生成的素質觀、人才觀、質量觀、教育觀、教學觀、教師觀和學生觀。
二個原則――民主與科學,以及由此而折射出的教育、教學和管理的規(guī)律。
三個統一――社會本位與以人為本的統一,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的統一,主體思想與發(fā)展思想的統一,以及由此整合而反映時代精神、強調以人為本、促進主體發(fā)展、借鑒與創(chuàng)新相結合的現代教育思想。
四個關系――人和社會的關系,人和工作的關系,人和他人的關系,人和自我的關系,以及由此擴展開來的富于哲理的思考。無論任何人,要改變客觀世界,都首先要從主觀上改變自我、超越自我,方能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五個支柱――以培養(yǎng)自學能力為宗旨的學科教學論,以培養(yǎng)自我教育能力為宗旨的班級工作論,以學會學習為宗旨的學習方法論,以養(yǎng)、教結合為宗旨的家庭教育論,以規(guī)則與威信相結合為宗旨的學校管理論,以及由此派生的一系列相關的豐富多彩的獨到理論和具體方法。
其次,對魏書生的語言的評價: 魏書生老師是位極具人格魅力的人,他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你看別人都是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中;你看別人都是魔鬼,你就生活在地獄中。他從來都是站著演講的,不管演講時間是半天還是一天;他的面容一直是平和親切的,就像在跟你面對面談心;他從不講多么高深的大道理,也不用什么華麗的詞語,只是談一些身邊的與生活、工作、學習有關的小事情,幽默有趣,有時還帶著一點點自私的念頭,卻很有一番見地,讓人有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之感。于是,你迫切地想了解他,接近他,為他身上的那種難以言說的魅力所吸引。沒有豪言壯語,沒有空洞說教,從容中蘊含巨大的凝聚力與感染力,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把普通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時代的脈搏緊密聯系起來,是心與心的交流,也是一首愛國敬業(yè)的頌歌。魏書生是個實實在在的人。
第三,魏書生對教師職業(yè)的迷戀,源于教師是最有利于培養(yǎng)真誠、善良、美好的職業(yè)。帶著這份樸素的情感,他放棄許多機會、經過多次申請,終于成為一名教師、一名終身教師,以至在擔任眾多的行政及兼職工作時都不曾離開三尺講臺。教育的理想主義,體現在教育教學中,是那些閃爍人性光輝的舉措:對待犯錯誤的學生,唱歌、寫說明書、做好事、寫心理病歷,堅持每天做100次仰臥起座、俯臥撐,“一分鐘競賽”、“學會使用‘邊角余料’”等等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對教育、對教學、對學生,魏書生有著真真實實的情感。
第四,魏書生對學生愛的教育.自愛愛人的魏書生,魏書生愛自己,愛家人,愛他人,尤其是愛學生。魏書生愛學生,尤其是愛那些差生。魏書生認為差生最不容易。每天課聽不懂,還要硬著頭皮聽,不懂裝懂,裝模作樣,天天如此,日日如此,年年如此,這需要多大的毅力呀,因此給他們一些關愛,幫助他們進步也應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魏書生對于犯了錯誤的學生,不是簡單地加以訓斥了事,而是通過讓學生寫心理病歷和說明書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能力。
魏書生就是這樣,他有哲學家的頭腦,改革家的膽量,科學家的嚴謹;有儒家的禮讓,有釋家的胸懷,道家的超脫;有社會活動家的閱歷,演講家的口才……這一切,成就了他作為一代教育家獨有的魅力和風范,以一顆平常心快樂地生活、工作、學習著。
學校組織觀看了常麗華老師的專題閱讀教學講座《晨誦午讀暮省——一種回歸樸素的兒童生活方式》,自此,我就被常老師的個人魅力深深的迷住了。
以前也聽了竇桂梅老師的讀書講座,竇桂梅老師強調的是《閱讀經典》,探討的更多的是作為教師如果讀書,讀什么書以及怎樣讀書的問題。而常麗華老師強調的更多的是怎樣引領孩子讀書,給孩子讀什么書。我覺得常老師最了不起的是喚醒家長開始推進親子閱讀,邀請家長參與到閱讀中來。而且還每天都用便箋和家長進行交流。常老師和學生、家長一起讀童話,寫童話,和學生生活在美妙的童話世界里,過的是一種幸福的生活。我當時就在想:如果我的女兒能碰到這樣的老師該有多好啊。
聽了常老師的報告之后,我給女兒買了一些適合孩子看的繪本,在家也進行了親子共讀。每天我和老公都會抽時間陪著女兒讀書。我那坐不住的小丫頭也漸漸喜歡上了讀書。每天都會纏著我和他爸爸給她讀書。而且好多繪本她自己都能完整的講下來。在陪著孩子讀書的同時,我也喜歡上了曾經被我不屑一顧的童書,那精美的繪圖,豐富的想象力以及生動有趣的故事,都深深吸引了我,會使我不禁落淚或是忍不住笑出聲來。網上有同仁曾說,不管是作為教師還是家長,都要讀孩子喜愛的書,和孩子讀同一本書,這樣才能和孩子有共同的語言。我覺得確實如此,在和孩子共讀的過程中,我們又回到了童真的年代,多了些童真的樂趣。
有幸從如皋作協主席季健先生那兒得知作家丁捷在南通文聯藝術活動中心講座《文學的至歡至愛》,我先生開車陪我偕同作協的朋友汪小琴屆時到達。南通城坐落在長江邊的沙洲上,自古溝河池塘眾多,水流豐富。經過現代的治理疏浚、岸邊綠地規(guī)劃建設,完整的的護城河更是宛若一串燦爛的明珠,使有“近代第一城”美譽的通城平增幾分漂浮在水上的靈秀和浪漫。初秋天氣,藍天白云,綠樹碧水,建筑道路鱗次櫛比、錯落有致,一切都是那么清爽而明晰。文聯活動中心在老城的東南隅,南邊緊鄰文峰公園,西邊院墻外就是文峰塔,建筑古色古香,兩進庭院。講座會場就在后院,院內是一個大水池,有小亭一座,紅魚成群游戲其間。對丁捷作家其人其作我已略知一些的。幾個月前他在如皋做過一個講座的,也讀過他一些作品。但這次聽講依然吸引我全神貫注聽完,兩個多小時仿佛僅是一瞬。講座的主題是“文學的至歡至愛”,講座的方式依然是漫談式的,從容而娓娓道來,偶爾說到激情處說出幾個“粗放”的詞匯,讓人身同感受他的言有盡而意無窮之處的默契。
回來后再三回味、思考時有一種非常想和別人分享的需要。簡單總結一下我聽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思考到了什么?文學的至歡至愛,我認為完整的表述是文學反映或表達的人的至歡至愛。誠如丁捷所言文學就是對人的生活和心靈、精神的反映。但丁捷認為他所說的至歡至愛不是指或者說不僅僅是指人的生理和情感上的至歡至愛,而是心靈的、精神的、乃至靈魂的至歡至愛。他以為文學作品尤其小說,有一類是對社會性的反映,這類作品是現實主義的作品,包括批判現實主義作品。另一類是對人性的反映。他認為后者比前者更偉大、更優(yōu)秀。因為此,他評價《金瓶梅》比《紅樓夢》更偉大、更優(yōu)秀。我認同他對金瓶梅意義的評價,我沒有能力或者說我還不敢判斷誰更優(yōu)秀、更偉大,但我認同他對反映人性這類小說的肯定和高度評價,也佩服他對金瓶梅的高度評價的勇氣。聯系自己創(chuàng)作的《亢奮》和《依偎》,丁捷認為,《紅樓夢》、《亢奮》這樣的小說是對社會、世俗生活的反映,而《金瓶梅》、《依偎》這類小說是對人性的深度挖掘和體現。后者的寫作比前者要難、深刻。為了更好地說明什么事“至歡至愛”,他介紹了日本作家杜邊醇一的小說,對這位情愛大師的作品進行了解讀。杜邊醇一的小說里男女主人公都是“邊性邊愛”,最終死于性愛。他舉例一部小說中男女在性愛的最幸福時刻雙雙服毒死亡。我沒有看過這些小說,此前也不曾聽說過這個作家。
但聽到這里我也深深地震撼了!殉情,國內外自古有之。往往是遇到阻撓愛情不能順利進行情況下的男女行為。丁捷講述在這部小說里男女之間的愛情發(fā)展并沒有明顯的障礙,他們是為了“終極之愛”殉情的。他以為這就是至歡至愛,這種愛愛到極致就是死亡。我個人認為至歡至愛的終極是死亡,是可以理解的。在西方的關于人的起源的神話里就將女人說成是男人的一根肋骨,也就是說女人是男人的一部分。于是男人和女人總是要尋覓彼此的另一半,那么愛情就是兩個個體得以結合的途徑,所以愛情是如此的重要和必須。沒有愛情,個體的男人或女人是孤獨的、不完整的。性愛則是擁有了愛情的男女表達愛最基礎、也是最理想、最高形式,因此是必須的!在性愛中個體的人從肉體到靈魂都不再孤單,得到了深入心靈的溫暖和滿足,兩個個體達到完全的統一和圓融。這就是“極致”!但,這樣的合和是短暫的、有限的,很快身體要在空間上必然地分離,心靈、精神也無法保持著完全高度的契合,追求極致之愛的心靈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完美的他們選擇了死亡!他們以為他們在那一刻,在極度的歡愉中、極度的圓融中死去,他們就得以永遠的從身體到靈魂都不分離、都圓融在一個整體了。
這讓我想起了中國的“道”。道家認為世界的本源是“無”,是涵生萬有、一點真陽存在其中的無,由此,就有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天地萬物、花花大世界。但這所有的萬物其運行、發(fā)展都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最終都依然歸于“無”——那個創(chuàng)生“有”的無。而且道家認為,這宇宙萬物的存在是周而復始的“?!?,是動而和諧的“靜”。認為死亡是生命的另一個形態(tài),是對“生”而老去的一個安頓。因此莊子說“生死一條”,面對妻子的死亡鼓盆而歌。從道家的哲學觀去看上述終極之愛的死亡,就不難理解了,因為在我們以為是“死亡”或名之曰“死亡”的事實上他們也許理解為他們的獨自的生命從此結合了,轉換成新的形式存在了。不管是西方宗教中的天國,還是中國道家中的虛無,在我看來都是人對自己的今生之后的安頓。
至于所謂的“死亡”,不過是一張通往那安頓處的門票而已(外國的神父、牧師們對頻死之人的祈禱儀式等就是來送門票的使者哈哈)。有何值得驚懼和痛苦的呢?所以,對死亡的體驗是對“活”的最高、最深刻的體驗。當然,我所說的“死亡的體驗”是指死亡的過程中的體驗,而不是“死”的那個結果。從廣義上說,人自出生存在那一刻起就是不斷靠近死亡的過程,所以廣義的對死亡的體驗,也可說成是對“生”的體驗——對整個人生的歡愛痛苦的體驗。狹隘的死亡指的是明顯的肉體發(fā)生根本性變化的那一刻或一段時間。丁捷還談到宗教對人類對死亡產生的恐懼和痛苦的安撫作用。他解析了《湯姆叔叔》的小屋中奴隸主的十二三歲的小女兒和奴隸湯姆的死前因宗教而產生的對痛苦的解脫。我認為其宗教之所以能起到這樣的作用,本質是因為宗教的信仰讓人產生了不同于愛情的另外一種愛——對他人的愛,對上帝以及諸神的愛也是“愛他”的一種。丁捷作家特別向大家推薦《香水》——一部德國作家的小說。我沒有讀過。小說中一個殺人許多、罪惡累累殺人犯再被公決時從懷中拿出了自制的香水,打開后迅速地使原本群情激奮、聲討怒罵他是殺人魔頭罪該萬死的觀眾安靜了下來,對他不再怨恨,甚至是頂禮膜拜的崇拜和熱愛。那么這個神奇的“香水”是什么呢?原來是他殺死26個少女、用她們的肉體不斷實驗、提取制造的。
這是一個虛幻的故事。但作者旨在說明用美麗、善良、純潔無暇少女之身做成的香水代表著美好和愛,是愛讓人從死亡的恐懼和痛苦的窘境中解脫。因此,我理解的丁捷的這個講座,是他通過對自己和他人小說的解析、點評,揭示、說明文學對人性中愛的至歡至痛的表現。在講座之始,丁捷就說本來講座的名稱還有一個——就是至歡至痛,主辦方認為還是輕松點叫“至歡至愛”吧。但“歡”是離不開“痛”的,他說講這個主題還是繞不開一個“痛”字。他舉例說,生活中我們一形容高興極了就說成“高興死了”,表述快樂到極點就說“欲仙欲死”。說到這里,講堂里發(fā)出會意的笑聲。對此,我還是喜歡用古典哲學去解讀?!吨芤住分v否極泰來、亢龍有悔,說的就是陰陽轉化,一物兩面。人生的痛苦和快樂正是如此,二者何曾為須臾離開過,至歡至痛的那個臨界點就是欲仙欲死啊!都是對現在的超越和解脫。講座最后,丁捷勉勵大家,愛是靈魂的發(fā)現自己。我們唯有愛,才能使我們的生活更溫暖、更美好,才能賦予我們的人生以意義。這個講座與我的意義在于:在這樣書香清雅的地方,聽靈魂作家丁捷漫談“文學的至歡至愛”,學習讓心靈深度體驗人生的歡樂和苦痛,最終圓融于平實的世俗的生活。
5月14日下午,學校邀請了縣關工委的同志給全校的教職工進行了一場法律講座。聽了關工委的同志講的《法制教育的重要性》、《教師如何上好一節(jié)法制課》、和《教師在法律方面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后,使我對教師的權利和義務、教師的行為規(guī)范、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等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他們正處于生理和心理的生長發(fā)育階段,具有極強的可塑性。從小培養(yǎng)小學生法律意識,進行法律素質培養(yǎng)教育,不僅可以預防和減少學生違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們養(yǎng)成依法為事、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
學生在學校接受教育,與老師接觸的時間最長,特別是小學生,可塑性非常強,受教師的影響也最大。只有教師具有良好的法律素養(yǎng),才能培養(yǎng)出具有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的合格人才。每位教師都應把《教育法》《教師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guī)列為必學內容,并深刻認識到不懂法律,不依法職教就是不合格的教師。此外,教師還應具有多元化的知識,不只是學習業(yè)務知識,還要不斷加強教育心理學、社會學、法學等學科知識的培訓與學習,注重自身良好素質的形成,從而真正擔負起教書育人的神圣重任。尤其在實施新課程中,要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加強對學生的法制教育,教師首先要加強自身的法治修養(yǎng),提高教育學生的能力。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的思想意識都會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教師要以身作則,做好表率,要有事業(yè)心和責任感,認真做好本職工作,努力學習新的教育理念,深入理解心得教育思想,切實提高教學水平和思想教育能力。在教學中,要戒有粗俗的語言和散漫的工作作風,經常保持良好的儀表和教態(tài)。當學生的缺點錯誤時應采取說服教育的形式,做到實事求是,以理服人,循循善誘,啟發(fā)自覺。對學生多表揚少批評。在表揚和鼓勵的同時,指出他們的不足,肯定他們的成績,以便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教師的教育作用關鍵取決于對學生的態(tài)度。在教育學生時要做到:誠心、熱心、關心、耐心和愛心。不簡單粗暴地訓斥學生,不體罰學生。教學中注意使用術語和文明語言,不使用土語、方言和大粗話。法制教育不是簡單的說教,教師要提高法制教育能力,注重調查研究,講究發(fā)式方法,把法制教育寓于教育教學之中,在新課程中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
教師若能把法制教育的方法、時機掌握恰當,運用靈活,對提高學生的政治思想覺悟,抵制精神污染,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法制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和幾堂課就能解決的事情,它需要家長的配合,更期待著社會風氣的好轉和我們教師能始終不渝的寓法制教育于課堂教學之中。
“受不得屈,做不成事,受得了委屈才能做成事,成熟從不抱怨開始.”聽盛老師的講座,總是讓人感觸很深.
5月11日,黨委宣傳部的盛曉明老師為我們做了一場有關于《新聞寫作》的講座.講座中,他結合自己從事新聞寫作工作的經歷,講了自己的一些體會. 他說“做好宣傳工作,責任非常重要,同學們要有敢擔當的品質和勇氣,同時更要有擔當的能力”.是啊,我們的校訓便是“志存高遠,責任為先”,一個人沒有一點責任心,能做成什么事呢?將來我們終究是要走向社會的,我們不僅要承擔起家庭的責任,更要扛起偉大民族復興的重擔,如果大家都沒有一點責任心,那么我們民族的前途又將在何方?
盛老師其次談到了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新聞寫作中,創(chuàng)新就是要凸顯特色,有特色的東西才有生命力.是啊,何止新聞寫作如此,我們做人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我們要時常問一下自己,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到底是什么?“以貢獻求支持,以創(chuàng)新謀發(fā)展,以特色爭優(yōu)勢”,這不僅僅應該是我們學校的辦學理念,更應成為指導我們每個人成長成才的信條.
當談到奉獻時,盛老師希望我們有大局意識,不要去抱怨.是啊,抱怨有什么用,我們抱怨的時候恰恰突顯了自己的無能.當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或者各種各樣的困難時,我們首先應當去反思自己,改進我們自身的不足,借機去提升自己.巴爾扎克說“困難對于天才是墊腳石,對于懦弱者卻是萬丈深淵”,不錯,成功者在危機中看到的是機遇,而失敗者感覺到到的則是絕望.
我們要有歸零意識,《圣經》上說“上帝要先讓誰滅亡,首先先讓誰狂妄”,這話一點不假.由歸零意識我想到了中國晚清歷史上的一位完人――曾國藩.曾國藩能夠淡看得失,懂得方圓之術,進退之道.所以才能免于“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命運,而清代的另一位重臣年羹堯則不曉得此理,為人太過狂妄,連皇上也不看在眼里,最終引來了殺身之禍,所以我們?yōu)槿艘欢ㄒt卑謹慎,不能太過張狂.無論我們取得了怎樣的成績,我們都要明白地球離了誰都照樣運轉,我們不要做歷史上的跳梁小丑,搞一出出滑稽的鬧劇,貽笑于后世.我們要懂得我們之所以取得了一點成績是因為我們有一個很好的發(fā)展平臺.所以我
們要懂得團結與合作,懂得去感恩,感恩那些給了我們發(fā)展平臺的老師和同學.
“有時候阻抑你前進腳步的恰恰是你已所取得的成績”,這句話真如醍醐灌頂,讓人恍然大悟.在任何時候,都不要太去凸顯自己個人的功勞和成績,要懂得合作,懂得將機會讓給更多的人,這樣我們才能擁有更多的朋友,我們各方面的工作也才能夠得以更加順利的開展.個人能力再強,如果人際關系四面楚歌,那也取得不了什么大的成績,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我們需要借助于外力.而借助于外力的前提首先就是要學會吃虧,吃虧是福,只有敢于吃虧的人才能贏得更多人的喜歡,也才能擁有更多的機會,這也就是傻人有傻福,大智若愚的原因吧!
講座中,盛老師還生動地為我們講了很多有關于新聞寫作的具體方法和技巧,但給我感觸最深的還是他講述的那些為人處世的道理,這些必將成為我們這些青馬學員的一筆財富,而使我們終身受益!
非常感謝海利達春申幼兒園組織的這次講座,特邀請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兒童發(fā)展研究中心職教育課題組的_王嵐老師為家長做專題講座,使我們能與專家面對面交流,給我們答疑解惑,更好的建立家園合作,促進幼兒成長!
王教授的講解生動易懂,簡單明了,而且多用實例講解,談到了我們在幼兒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不同的問題,非常貼切實際,是我們家長幾乎已經遇到或者正面臨的各種問題并給我很好的解決方法,下面就其中個別主題說說自己的感想。
王教授一開場就把大家?guī)氲揭粋€值得深思的問題中,現在大部分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脫穎而出,但是我們有沒有考慮作為孩子的主體責任人的父母,我們自己是否足夠優(yōu)秀,或者說是不是合格呢?現在的社會所有的行業(yè)都有標準,有上崗證,但是作為父母好像沒有任何考核,孩子現在還小沒有選擇的權利,他們全心全意接受我們的所有,作為父母的我們是否也需要學習進步呢?
然后王教授也強調了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家庭的氛圍和父母的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父母養(yǎng)育孩子要注意教育方法,并且注意教育的技能,同時要遵循孩子的個體差異,教育的方法和技能需要大家多學習,教育的技能就是說讓孩子在玩樂游戲中學習,將所學的知識掌握并能靈活運用,孩子的個體差異就是每個孩子有自己擅長的領域,例如語言能力,邏輯思維能力,運動能力,音樂感知能力,這也是每個父母面臨的問題,但是怎么去發(fā)現孩子的這些能力,那就需要多陪伴孩子,多陪孩子讀繪本,了解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慢慢發(fā)現孩子的擅長的領域,然后父母在慢慢引導,給孩子提供相應的支持,尋找方法,使孩子在自己擅長的領域進步,找到自己的興趣,推動其發(fā)展。
教授在后面的講座中還談到了孩子的成長的關鍵期和敏感期,以及孩子各種好習慣最好是在十二歲之前養(yǎng)成,家長的的榜樣力量和身教大于說教等等,使我收獲很多,在孩子成長的路上我們需要學習的也很多,同時運用教授傳授的知識和經驗應用到家庭生活實踐中,與孩子共同成長,希望學校以后多組織這種講座,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