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一個同事在微信上和我開玩笑,談到陳忠實先生寫的《白鹿原》,我當時買了這本書。
今天晚上看完,小說每個章節(jié)我都用心看了。世間一切佳果珍饈,都經(jīng)不得牙齒的反復(fù)咀嚼,咀嚼到后來就連什么味兒也沒有了熊,只有圣賢的書、經(jīng)典的書最耐得咀嚼的。
同樣一句話,咀嚼一次,就有一回新的體味和新的領(lǐng)悟,不僅不覺得味嘗已盡,反而覺得味道深遠。
小說里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生活軌跡,就會呈現(xiàn)在大眾眼中不一樣的角色。
大眾會根據(jù)傳統(tǒng)、道德、倫理來評判每一個人,評判結(jié)果不一樣,在大眾心中和的地位自然不一樣。地位不一樣,享受人情的冷暖也不一樣。田小娥、白鹿子霖、白孝文..........在大眾中的形象不一樣,受大眾尊重程度也就不一樣。
“行事不在旁人知不知道,而在自家知不知道。”每個人都是自作自受(中性詞,不含褒貶),“諸事不成,反求諸己?!碑攧e人對你不公正,做事不順心時,要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白嘉軒教育兩個兒子“凡是怕人知道的事就不該做,應(yīng)該做的事就不怕人知道,甚或知道的人越多越顯得這事該做?!?/p>
趁著年輕要多去經(jīng)歷一些人和事。世事你不經(jīng)它,你就摸不準它,世事就是倆字:福禍,凡遇好事的時光,甭張狂,張狂過頭后面有禍跟著。
遇到禍了,不亂套,忍過了受過了,好事就跟在后面了。順境時不張揚,逆境時才能不迷茫。
中國人罵人最厲害的就是,你不得好死。 死是人生最后的歸途,當死亡來臨的時候,他要跟人世間所熟悉的人和事?lián)]手告別。
每個人活到最后,都希望能夠求的好死。能夠求的好死,就是一生最好的歸宿,人生便是圓滿。 要想人生圓滿,求的好死,生前做人做事就得心安理得,對的起良心。
白鹿原上的朱先生在世時,對人對事,都公正無私。死后在原上享受大家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般的尊重和愛戴。
正如他最好的一個學(xué)生給他寫的挽聯(lián),“自信生平無愧事,死后方敢對青天?!碧锰谜鋈?,清清白白做事,人生自然過的清白無雜質(zhì)。
約摸著17年暑假,酷暑難捱,利用幾天的午休時間在床上閱讀完了《白鹿原》。
那還是上公共課大學(xué)語文,16年春夏學(xué)期,那個燙著泡面形狀頭發(fā)的女老師推薦給我們的,當然少不了對這本鴻篇巨制的贊美,歷史大背景、社會變遷,十分值得品讀云云,并吐槽,由王全安執(zhí)導(dǎo),張雨綺扮演田小娥把《白鹿原》改編為電影,則將這部著作完全演繹成為田小娥和他的男人們的故事,簡直不要太低俗,完全把這部書的精髓丟棄了。
二次接觸《白鹿原》是17年春夏學(xué)期,作家格日勒其木格·黑鶴蒞臨我校音樂廳開展講座時,提了一嘴,說今天在圖書館看到展欄上放著《白鹿原》,他告訴圖書管理員說應(yīng)該把它放到最上面的架子上,因為的作者陳忠實老師仙逝了,并且對著這本書深深鞠了一躬。也許那時候起我更加堅定要讀一讀這本書了。
從幼兒園開始到大學(xué),一直都“封閉”在自己的象牙塔里,不通人情世故,不了解更多的課外知識。這就導(dǎo)致我剛接觸到這本書,對于很多細節(jié)和人情往來都顯得無知和不求甚解,草草翻去了事,并且竟然因為里面對性的描述而感受到在這方面前所未有的沖擊,于是從閱覽室借來的《白鹿原》翻看到最后一頁就只記住了白嘉軒一下娶了好幾房太太、白孝文遏制不住地和女人交合、田小娥和黑娃床上撒歡等等,簡直是罪過!因為從語文老師介紹這本書時,我就認為,如果是我讀,一定會體會到作者對時代描寫的大格局,而不是微不足道的情情愛愛。
接觸豆瓣以后就迫不及待把《白鹿原》標為已讀,已讀說來簡單,草草翻看也叫已讀,仔細品讀也叫已讀。
重讀《白鹿原》得益于鑫鑫的榜樣作用。鑫鑫準備讀此書,也給我發(fā)來一份。后來聽鑫鑫津津樂道里面的情節(jié),而我卻一臉茫然,實在不好意思明確自己讀過《白鹿原》,只說,哎,還是本科時候讀的呢,好多情節(jié)都忘了。是的,真的忘了,居然都忘記主人公白嘉軒是有兩個姐姐的。
打開此書,有熟悉的有陌生的,有電視劇里的情節(jié)也有聽鑫鑫分享的自己想象中的情節(jié)。因為對男女之事已經(jīng)不再處于懵懂無知的狀態(tài),因此,不再像以前踟躕于無法接受對性如此直白的描寫而看不到許多更有價值的事情,所以讀起來如高處流水般輕快順暢。
故事的主線從來沒有離開主人公白嘉軒,時間線從他的父輩開始,直至他的兒輩、孫輩。一頁頁翻閱著這本書,白嘉軒從孩子到成年到壯年再到遲暮,我仿佛感覺到他的年歲就在我滑動的指尖悄然流逝,是的,主人公在成長、老去,我也隨著他時喜時悲、時惱時靜,而我的時間也悄悄溜走了。
身為族長的白嘉軒一生遵循著自己以德報怨以正祛邪的生存法則。從鬧農(nóng)協(xié)自己被迫穿上歧視性乃至侮辱性的服裝走街串巷接受唾罵,到祖宗祠堂被破壞攪亂,他都沒有憤懣不平、趁勢欺辱,而是本本分分敲鑼開會、修復(fù)祠堂??伤膊皇抢蠈嵏泶瘛欢纯?、缺乏勇敢。從他信奉白鹿傳說大膽用好地換孬地,到傳遞雞毛信、組織村民反抗賦稅壓迫交農(nóng)具無不體現(xiàn)了他的堅定和魄力。不僅如此,他還懂得籠絡(luò)人心,鹿三家從他父親那一代就在白家做長工,到他這一代仍是如此。因為百家從未虧待過鹿三一家,不因他們寄人籬下就克扣工資、打完糧以后總是先緊著給鹿三一家,也從不因為糧食收成不好就缺斤少兩。白嘉軒從父親那里繼承了這一優(yōu)良傳統(tǒng),把鹿三當自家人待,當然,鹿三也是明白人,踏踏實實為白家操心賣力。這樣融洽的主仆關(guān)系實在難得。這其中當然少不了雙方對這份關(guān)系的維系,也得益于當時社會背景的下黃土高原上淳樸的民風(fēng)。
被自己看著長大的黑娃下黑手,從此挺直的腰板佝僂不堪,黑娃甚至因為田小娥而試圖殺害自己,白嘉軒都沒有失去自己的風(fēng)度,搭救身處囹圄的黑娃,在黑娃不再落草決心改過自新后寬容接納他來再拜祠堂。
自己一手栽培將來繼承族長一職的長子竟和破窯里的田小娥勾結(jié)在一起,不顧自己妻子和孩子的死活享受與田小娥的茍且,并且將分家后分得的房子賣給了鹿子霖。這種巨大的侮辱沒有壓垮這個男人,他平心靜氣,照理辦事,讓人挑不出一點毛病。而在等到鹿子霖身敗名裂的最好時機,他沒有幸災(zāi)樂禍,反而出手搭救,因為他知道,鹿子霖知悉后自然不會繼續(xù)得意于自己在白孝文身上的杰作,對待心術(shù)不正的人,沒有比這更厲害的心理征服辦法了。
在我看來,白嘉軒就是一個渾身正氣并且大義當頭的人,人生的大起大落他都坦然處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是整本書中最為鮮活的一個角色,他是時代更迭給千千萬萬普普通通的百姓帶來改變的人物縮影,他告訴我們,光明磊落、大度豁達就是人生的標桿。
本書給我最大的震撼是,人的生命簡直似草芥一般輕賤。在年久干旱的土地里,糧食顆粒無收,不說享受其他任何的歡愉,僅僅是填飽肚子就是擋在人面前的一件大事、要事。想想自己中午沒有吃完的那一兩米飯不禁想到了那句,浪費糧食可恥的標語。
本書給我?guī)眭r明印象的是黑娃從土匪到保安團營長的轉(zhuǎn)變,一個粗獷的大字不識一個、對學(xué)習(xí)完全提不起興趣的糙漢子,居然要向朱先生拜師學(xué)知識了??梢?,人說到底還是向往那修身、修心的賢人圣者的方向,所以自古以來人人都對有文化的人存有幾分敬意和佩服。
本書最不能令我接受的就是白孝文因為田小娥而產(chǎn)生的轉(zhuǎn)變,也許一個人不要臉了以后能夠卸下很多包袱和壓力,不在意旁者的評頭論足。但是在白孝文快餓死在地頭里時也許醒悟了,人,還是要臉的,不要臉的人生有什么意義呢?這同樣也是自我的提問。
《白鹿原》里邊的某些情節(jié)過于細節(jié)化,使人讀到一半的時候就不再想讀下去了,當然不是“不忍猝讀”,而是懷疑這本書是不是名不副實了,這樣的書怎么也能獲“茅盾文學(xué)獎”?當然我也想過中途放棄,可是又有一點兒的僥幸,因為獲得該獎項的小說我看過好幾部了,都寫得挺好的,我相信那個時候許多的評委的眼睛還是雪亮的。還有,就是除了這本書,想看的書沒有一本,不想看的書當然就不能算作是書了。
最后,我才發(fā)現(xiàn)原來有時候有點兒“僥幸”,還真的挺不錯的,要不然我不就錯過這本好書了嗎?看來不到最后一切的評論都是妄加的。
就像書中的正派人物白嘉軒,開始書中對他的描寫有幾分的貶斥,后來你會發(fā)現(xiàn)這個正派的人,自從有了第一個兒子之后,就那么一直的正直了下去,雖然中間連腰都被打斷了,可他依然正直的處事不管外邊發(fā)生了什么,他以近乎愚昧的頑固,做自己的事情,也不讓自己的兒女參與外界的事情,以至于最后他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另外的典型,封建禮教的衛(wèi)道士。
書中另外一個主要人物鹿子霖,也是白鹿村的大戶,此人行為不檢點,與黑娃兒的老婆小娥好,使小娥誘騙白嘉軒的大兒子也就是現(xiàn)任的族長白孝文,他也不過想把白家拉下水,“在白嘉軒脖子上尿尿”,鹿子霖最后瘋了,瘋在了書的結(jié)尾,瘋在了那個被拉做陪黑娃兒槍斃的下午,瘋在了自己的所作所為之中
相對于白嘉軒與鹿子霖,他們的兒女出路不盡相同。
白嘉軒沒有像鹿子霖將兩個兒子送到省城學(xué)新學(xué),只有最疼愛的白靈去了省城,最后死于自己人的內(nèi)訌,犧牲在了神圣的延安。
鹿兆海犧牲在了和共軍的沖突中,但卻被追為抗日烈士,在白鹿原進行了風(fēng)光大葬,鹿兆鵬與他弟弟相反,恰是國軍懸賞捉拿的要犯,鹿兆鵬一直進行著白鹿原的地下地上革命活動,在解放了西安城之后下落不明。
而白家三兄弟,除了白孝文混了個縣長,其余兩個只是安安分分的過日子,說不上好,但也絕對不壞。
書中與許多的迷信色彩,但畢竟是小說,沒有什么可厚非的。書中的關(guān)中大儒朱先生,近乎“神”,能夠占卜未來,預(yù)測時事,但卻是為人正直,雖然不是官,當然不是沒官做,而是“三顧茅廬”而不為所動,卻急百姓之所急,苦百姓之所哭。賑濟災(zāi)民,與災(zāi)民同吃一鍋飯,決不搞特殊,朱先生以一己之力滌蕩了舉世的污濁。但在朱先生的眼里,“共軍”“國軍”都不是君子,書中的觀點到最后也沒有改變。
很榮幸,我見證了這樣一個傳奇!
我總是看不清他們的臉,卻感受著每個人的氣息和脾氣。
我不愿意接受任何電影和電視劇的刻畫,因為只有樣貌模糊的他們是屬于我的,屬于我看到的白鹿原。
我對它把人性善惡暴露得淋漓盡致。和把言語表達地如此露骨感到驚嘆。
我像是親臨現(xiàn)場看著一代代人的興衰存亡,看著一個時代的變化萬千。
我原諒他們的丑惡,卻終究還是被美好的事物所吸引,白靈的革命愛情、兆海的誓言、白嘉軒的睿智、朱先生的未卜先知、黑娃的仗義、鹿三的忠誠,我會因為描述他們的一句話鼻子一酸,并總是自私地覺得那份美好也有我的一份。
跌宕有致的情節(jié)一次次帶領(lǐng)我進入下一個場景,每顆麥粒,每個碗筷,每張桌椅似乎都在我眼前,我聆聽并慶幸著,慶幸著我在,在見證一個傳奇。
我想快點知曉每個人的結(jié)局卻舍不得跳過一字一句,因為相比于結(jié)局我更在乎他們經(jīng)歷了什么,我像期待我的下一刻一樣期待他們的下一秒,意猶未盡而不肯離去。
就在幾天前我還在想,我為什么要花時間讀小說?它可以讓我學(xué)到些什么?不過是一些人物演了一場不曾發(fā)生的戲。但現(xiàn)在卻驚奇的發(fā)現(xiàn),人性、精神、處事態(tài)度、人生道理在一舉一動中由每個人教授給我,就像我大一時讀完《飄》后被Scarlett的勇敢震撼一樣,一種超乎存在的精神直擊心靈并影響著我的一舉一動。
因而,我愿意相信他們存在過,相信故事發(fā)生過,就像相信愛情一樣得堅定。
其實我反反復(fù)復(fù)想要走近它,但每次都停留前幾章,而且沒有勇氣讀下去,因為在我看來它實在太長而且人物太多,我怕會忘記和混淆。而今讀完,卻發(fā)現(xiàn)每個人我都記得,并記憶深刻。若問我是否要再讀一遍,我會說不想,實情是不敢,因為怕半途而廢辜負我的他們。
知道自己讀的書太少,經(jīng)??床怀鲆槐緯暮脡模f不出什么有深度的書評,更談不上有什么文學(xué)素養(yǎng),甚至對自己說的話是否有邏輯也一無所知,卻想要單純的把現(xiàn)在的感受記下來,順便看看今后會不會覺得自己有一絲絲無知和矯情,但不管怎樣,我終究是從里面獲得了些什么并因此感到無比歡喜,至于是什么,便道不清說不明了。
致敬作者,致敬經(jīng)典!
1991年臘月二十五的下午,在白鹿原上一間祖宅寫完了小說的最后一行文字后,陳忠實記錄道:自己兩眼發(fā)黑,腦子里一片空白,陷入了一種無知覺的狀態(tài)。他坐在小竹凳上一動不動,究竟采取什么姿態(tài)默坐的,已經(jīng)不復(fù)記憶了。這部小說成稿之后,《當代》雜志的兩名編輯前來拿稿,當時陳忠實都沒有實力請他們在外面吃飯,吃的是自己妻子包的餃子。他還清楚地記得餡里有剛采下的韭菜。
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兩名編輯在火車上就搶著讀這部小說,之后略加刪改后刊登在《當代》上,雜志出版的當天,陳忠實從鄉(xiāng)下趕往西安的時候就已經(jīng)沒法買到了,雜志被搶購一空,1993年6月,《白鹿原》作為小說正式出版單行本,在這幾年的時間里,陳忠實沒有為小說做過任何宣傳,可是,《白鹿原》已經(jīng)不知不覺進入了經(jīng)典的行列,最流行的稱贊語是,這是一部“史詩”式的巨作。不管這個稱呼是不是合適,但無疑,《白鹿原》是那個時代出現(xiàn)地一部巨作,對從清末到解放初期的關(guān)中地區(qū)的社會生活的全面的描繪,尤其精彩的是塑造了中國文學(xué)史上很少出現(xiàn)的幾類人物:以推行“鄉(xiāng)約”為人生主旨,整個人格負荷著傳統(tǒng)禮教色彩的族長白嘉軒;他的對手,新時代的投機者,奉行“勾踐精神”的鹿子霖;還有我行我素,在原上猶如白狼一樣行走的黑娃,包括他的妻子,一名依靠本能行事,美艷的田小娥。最后田小娥化為厲鬼報復(fù)欺壓她的村莊的一筆,恍惚有唐人傳奇的感覺。
當年吳天明就找到陳忠實,商量想拍攝電影《白鹿原》,因為各種原因,多年之后,這部電影借導(dǎo)演王全安之手問世,同樣是歷經(jīng)磨折,他們選擇完成電影的方式,與小說作者陳忠實有一點相通,就是借助幾個典型人物塑造了幾種人格類型,把這幾位典型人格類型放置在中國現(xiàn)代史的格局中去考量。那是最轟轟烈烈的巨變年代:鄉(xiāng)村文明面臨崩潰,每一場政治變革都使得這古老的文明做出犧牲。國家權(quán)力去掌控鄉(xiāng)村,軍閥之戰(zhàn)亂,國共合作,革命,抗戰(zhàn),走馬燈一樣不停。外加歷來困擾鄉(xiāng)村的匪患、饑荒和旱災(zāi),這些農(nóng)民經(jīng)歷了怎樣的變遷,他們?nèi)绾蚊鎸?,成為小說和電影作者盡力去描繪的主題。
不同地是,電影拍攝的時間遠晚于小說誕生的年代,當年小說中引起爭議的一些主題,包括國共沖突,包括白鹿原上下一代子女們跟誰走的尖銳沖突,隨著時間的流失,已經(jīng)不再重要了。電影創(chuàng)作者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選擇,重新塑造自己的作品。他們發(fā)現(xiàn),《白鹿原》中最值得欷噓喟嘆地,不再是那些顯赫的歷史背景,而是小說作者濃墨重彩描繪出來的幾種人格類型。守成的白嘉軒,投機的鹿子霖和用本能行事的游蕩在荒原的魂魄,黑娃和田小娥,這些人格類型看上去如此真實,雖然經(jīng)歷了時代的巨變,可是還不斷反復(fù)出現(xiàn),仿佛就是我們身邊似曾相識的熟人,朋友,這幾種人格類型完全可以成為“寓言”,他們超越了時代,在巨變的百年中國里呈現(xiàn)出不變的樣子。
正是這種不變,使小說和電影都有了不同的光彩,具備了成為巨作的可能性。我們重新考察白鹿原的小說、電影,包括真實的白鹿原,是為了讓人們有走進“白鹿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