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書筆記對于提升閱讀成效、拓展思維和增強表達能力都至關重要。什么樣的山居筆記讀書筆記550字才算是優(yōu)秀的呢?這里整理一些山居筆記讀書筆記550字,方便大家學習。
山居筆記是本關于歷史、文化、地理、美術的書。跟隨著余秋雨思緒的腳步,他在山居中對中國五千年文化的省思,以一種閑散的方式將它用筆記錄下來。他仿佛對中國文化做出一次批判;將現(xiàn)實與歷史結合,用文字去剖析一個王朝的興衰,記錄著東北土地上的流放,站在走過歷史的這塊土地上,吟著蘇東坡的《赤壁賦》、《念奴嬌》,隱約聽到廣陵散已經(jīng)響起……
當我一走進,那已斑駁的碑文向我傾訴整個王朝的興衰,已無昔日《木蘭圍場》的風光,臥倒在這的只剩整座山林。這時我仿佛看見一個老人逐漸被歷史的洪溝吞沒,沒有什么怨嘆,只留下一座承德山莊。凝視這已走進歷史的歷史,我內心一股無法言喻的悵然,悄悄化作淚從眼角溢了出來。感傷這段歷史的所摻雜的苦澀和凄涼,也感傷用生命來奠祭這段歷史的文人。走向流放者的土地心中又是一種不同的悸動,在地理課本上讀到的它,是那么樣的展現(xiàn)因工業(yè),而發(fā)達的生命力;是那么樣的展現(xiàn)因農(nóng)業(yè)發(fā)達而擁有的豐饒,怎么也無法聯(lián)想起它曾背負著流放者那份在心里的高貴和不屈,孕育過流放的下一代。北大荒已不再是北大荒:流放者也已不是流放者,時間的遞嬗。將這段過往帶走,但流放者的精神及其意志帶不走,因為它已生根,而那脆弱的都城,雖已化作塵土,但那曾經(jīng)的繁華,已被接承。在十萬進士這一篇里也使我感觸不少,因為一個神圣的科舉制度,居然可以讓人搞到一片黑暗,原來是一個爭取人才來做官,變到一個大家都變成封閉的讀書人,只知道在那一些《四書》《五經(jīng)》里面打轉,而不知道要去讀一些實用的書,到頭來,我的中國傳統(tǒng)的科舉制度就只是培養(yǎng)出一些只知道反口仁義道德而骨子卻跟一個三歲小孩一樣(什么都不知,什么都不會),有的還更可惡的是靠關系就可以做官而不是靠自己的實力去爭取到的,還有包庇這些人的人也很可惡,如文中李實對權德輿說:「你可以照我排的名次一一錄取,否則,你就會貶到外地,到那是后悔莫及!」還好這一次李實沒有成功,可以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吧,但是并不是每一次都是那么幸運的逃過的……
我清楚的了解現(xiàn)在的我要去思索那五千年的文化,只能望洋興嘆,即使耗費一生去探索,也只有徒勞無功。也許去看看那千年書院,感嘆那已不再有的朗朗書聲;也許去走走那曾有許多商行的山西,體會那曾有的繁榮;也許背著行囊走向那未知的土地,才能感受那文化的沖擊……
《山居筆記》一遍看下來,感覺的確很不錯,我覺得可以用“美、奇、柔”三個字來表達我的感想。
首先,“美”是余秋雨散文的最主要的特色。我公公經(jīng)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余秋雨寫的句子真的很美很美”,而當時我也只是聽聽而已,根本就不知道其中的“很美很美”的真實含義,而今,看了《山居筆記》之后,終于領悟到了余秋雨“美”的所在了?!俺墒焓且环N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多么美的一串“成熟”的詮釋,諸如此類的語句還很多很多。同樣是幾個漢字,在他的筆下竟拼湊出如此美妙的句子,這也是他能受到如此多的人去欣賞他、品味他的原因了。
其次,余秋雨的語句中還隱約著“奇”的特點。一些看似平常的語句卻是很“奇崛”的,像“領略這樣逝去以久的人生風采”等等句子。還有,他的“奇”是建立在很平凡的事物上的。在寫現(xiàn)在山西的那些小商販說“在巨商的腳下做著最小的買賣”,形容康熙狩獵時馬跑得快時說“耳邊生風,群山急退”。小商販、馬快跑是我們生活中很平凡普通的事情,然而余秋雨的這些“描繪”語句卻是那么的不平凡不普通,這就是他“奇”的所在了,一般的人是不能望其項背的。
“柔”是說余秋雨的文章顯現(xiàn)出一絲綿、纏之意。有很多句子有這樣的特點,細細品味會感到有“柔”意。
現(xiàn)今,余秋雨是很受歡迎的一位作家,但批評他的人也不少。我想,作為普通讀者的我們尚且還沒有“知識的資格”去評論他,我們也沒有“知識的水平”去判斷究竟是余秋雨的錯“實”還是金文明他們的糾“實”,我們現(xiàn)在只有以一個普通讀者的身份去欣賞《文化苦旅》《山居筆記》……
《山居筆記》中有這么一句:“大藝術家即便錯,也會錯出魅力來。好像王爾德說過‘在藝術中只有美丑而無所謂對錯’”。也許余秋雨就是本著這句話而寫文章的吧,我覺得這也是評論余秋雨的最好句子了!
《山居筆記》以《一個王朝的背影》開始,以《歷史的暗角》結束,余秋雨先生用親身游歷,切身體驗,為我們探訪了中華文明,他去尋找一個個文化遺址和文化現(xiàn)場,然后把驚訝、悲痛、遺憾、感動告訴我們,每一段文字,每一段過往都帶給我們強烈的震撼。《山居筆記》以《一個王朝的背影》開始,以《歷史的暗角》結束,余秋雨先生用親身游歷,切身體驗,為我們探訪了中華文明,他去尋找一個個文化遺址和文化現(xiàn)場,然后把驚訝、悲痛、遺憾、感動告訴我們,每一段文字,每一段過往都帶給我們強烈的震撼。
應該說全書沒有詩歌那樣唯美華麗的辭藻,也少了雜文那般犀利精辟的筆鋒,但正是由于這樣一種擯棄了浮華的隨性,給了人一種心靈深處的親切感---自然流露出來的文字往往能帶給人最深刻的印象。
舉例來說,在「一個王朝的背影」這個章節(jié),中其中有一段是在說清朝的避暑山莊。一開始,作者用本身親自游覽的經(jīng)驗,詳盡地寫出了該處美麗的風景,讀完后閉上眼彷佛就可想象出當?shù)氐拿谰埃换ㄒ徊?,一樣不漏。接著又藉由該地原本避暑游玩的作用之后,卻是用來躲避敵軍的追殺來暗諷當年強大的帝國,在晚年衰亡的慘況,清代后期皇帝的失落感也可想而知。
可能我對這些文字的理解很膚淺,而對作者文學心理的解讀也只是停留在很淺薄的層面上,但在某種程度上,我想自己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一次心靈上的洗禮吧。一切的一切,余秋雨先生用他那樸實而又不失華麗的語言,生動且精妙的比喻,緊湊又巧妙的文章布局向我們講述那中國的沉重、悠久的歷史,把我們引進那個沉痛的年代。不得不嘆服余秋雨先生的見識之廣,領略之深?;蛟S從中我們可以讓自己的心靈找到一絲的寧靜。
現(xiàn)今,余秋雨是很受歡迎的一位作家,但批評他的人也不少。我想,作為高中生的我們尚且還沒有“知識的資格”去評論他,我們也沒有“知識的水平”去判斷究竟是余秋雨的錯“實”還是金文明他們的糾“實”,我們現(xiàn)在只有以一個普通讀者的身份去欣賞《文化苦旅》《山居筆記》……
我想我一直以來都不是那種善于讀書的人吧,總覺得自己既缺乏潛心鑒賞的定性,又沒有那種體味美感的修為。想想以前看書,多半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般的一覽而過,久而久之便留下了近乎囫圇吞棗式的劣根性---棗自然是被吞下肚了,口中卻依舊索然無味。因此,每次要寫諸如讀后感之類的文字時,便難免有些捉襟見肘的窘迫感。
但這次看完《山居筆記》之后,倒是自認為感覺有些奇怪,因為我竟然從那些揮灑自如的文字中嗅到了些許的味道。確切地說應該是透過字里行間,我找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感覺上的碰撞,或許這就是通常說的所謂心靈上的共鳴吧!
應該說全書沒有詩歌那樣唯美華麗的辭藻,也少了雜文那般犀利精辟的筆鋒,但正是由于這樣一種擯棄了浮華的隨性,給了人一種心靈深處的親切感---自然流露出來的文字往往能帶給人最深刻的印象。作為自述性筆記,初讀起來似乎有些凌亂瑣碎,但通讀全書,卻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構思之精妙:那就是從平淡的話題中以小見大,通過質樸的語言風格直指社會現(xiàn)實,從而使得文章中所觸及到的問題與中國當前的現(xiàn)實遙相呼應---輕快中不乏沉重,從容中又不失理性的批判。由此把一個社會現(xiàn)實的剖面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無形中引發(fā)并啟迪人們的深思,從而點明了人類應該回歸自然、崇尚清雅淡泊的主題。
可能我對這些文字的理解很膚淺,而對作者文學心理的解讀也只是停留在很淺薄的層面上,但在某種程度上,我想自己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一次心靈上的洗禮吧。的確,在這樣一個物欲橫流的時代里,我們多數(shù)人都熱衷于名與利的追逐,醉心于粗淺的感官上的享受,卻忽略了太多原本值得自己去關注去體味的東西。我們每天麻木地跟著緊張的社會節(jié)奏而躁動,卻在躁動的過程中不自覺地失去了自我,我們守住了眼前那些自以為珍貴的美麗,卻始終守不住一顆淡泊的心,直到有一天看到那個面目全非的自己,才猛然感覺到了疲憊……
還是看看作者在面對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時所持的心態(tài)吧---即使喧囂聲中夾雜進了我的名字,我的心也只在遠處飄忽,煙雨渺渺。
《山居筆記》這本書有點深奧,具有挑戰(zhàn)性,但讓我了解了許多歷史知識,認識了古代的文人和現(xiàn)代作家,如蘇東坡,冰心,李斌父子等等,非常精彩。
《山居筆記》的作者是余秋雨。他本是余姚人,后來被劃分到慈溪,10歲因父親工作原因全家搬到了上海。他為了寫《山居筆記》,辭去了學校的行政職務,隱藏在山里,進行了實地考察和查找資料,共花了兩年時間。
其中我最感興趣的話題就是古代的一種懲罰形式--流放。流放者們被帶到一些荒蕪人煙的地方生存。讓我震驚的是,只要一個人被流放,就會把親朋好友都連帶,或者說是牽連九族。他們在那里生活地十分艱難,有些甚至在路上就倒下了,并且流放完畢后還要給公家當奴仆,十分辛苦。他們同甘共苦,共度難關。我欣賞他們堅強的意志,讓我驚嘆。
余秋雨在書中批評了一些昏君,由于以前不允許大家說“小人”,“圍啄”等詞,但余秋雨說:“既然一切都來自于苦難,你還有什么好害怕的呢?”
《山居筆記》的內容很廣泛。書里寫了清王朝的衰敗,蘇東坡的事跡和科舉等,增加了我的知識,開闊了我的眼界,我非常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