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探歲月長河,華夏文明千余年,歷史展現(xiàn)了崢嶸王朝屹立不倒,也道出了強盛王國沒落訓鑒?!吨袊鴼v史的教訓》,從作風和反腐斗爭的角度出發(fā),反觀了中國近代歷史中的故事古誡,將我國現(xiàn)階段'作風建設'這一重要工作緊密聯(lián)系起來,相當具有時政性。 本書主要講述了明、清、蘇聯(lián)以及中國近代的數(shù)則故事,其中一則講到了周恩來后代的故事。周的侄女周秉德秉承家族的優(yōu)秀作風,她待人真誠,對待新同志總是熱情相待;她真抓實干,不追求學歷,一心一意投身社會主義建設;她關心同事,為了廣大同事的生活條件著想,主動放棄了單位分房……她舍棄了根本不屬于她的以及一些本該屬于她的東西,但她總是以平靜的內心和奉獻和精神相待,收獲了高潔的品質。她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為后繼的共產黨人樹立了優(yōu)秀標榜,同時折射出了共產黨人至真至純的卓越黨性,也投射出她自身高尚清廉、無私奉獻的陽光秉性。
本書還從腐敗沒落的清王朝列舉了諸多反面事例,深刻地道悟出歷史的慘痛教訓。'皇帝的伙食費'這一故事從歷代皇帝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事件反映出貪污的現(xiàn)象,以及上下級之間對這種事實的溝通與較量。一類是蒙在鼓里根本不知實情,一類是了解實情卻束手無策,還有一類則是默許為奸,造成這一系列的根本原因就是封建制度和人性的陋缺。故事從多個角度探討議論,一方面反映出作風建設和反復斗爭工作的困難度,另一方面就是強調要加強制度的建設,用制度約束人性中的缺點,肅殺不良的工作作風及現(xiàn)象,堅決不給腐敗提供溫床。利用好制度這一工具,將提出的'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這一個目標切實地落實實現(xiàn)下去。
作為年輕共產黨員,我們對曾經的黨員同志和革命前輩們的故事和品性了解甚少,通過這一則則簡短的故事,使我們難得地獲得走近他們的機會。透過'誰是最快樂的人'中周秉德這一人物形象,大致描繪出曾經那輩共產黨人是怎樣的一個輪廓 —— 他們心靈純凈,在利益的誘惑下始終能夠保持內心的平靜,不為誘惑所動;他們質樸善良,始終能夠考慮他人的利益,舍己成全他人;他們坦蕩正直,是就是,不是就不是,決不摻半點假水。曾經那些優(yōu)秀的共產黨員前輩們,他們都經歷過嚴格的革命錘煉,使他們煉就了一身正直不屈、純潔質樸、甘于奉獻的黨性素質。也許他們當時的生活條件相對清貧,但他們的內心絕對是非常充實而快樂的。他們就這樣一步一個腳印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踏實地前進,用他們的血肉之軀鑄就新中國的萬里長城,用他們的純摯黨性抒寫共產黨的光輝歷史。對于如今生活條件相對寬裕的我們,該怎樣去繼承這樣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該怎樣堅定自身優(yōu)良的作風,該怎樣投身反腐的斗爭當中,這是值得我們去深刻反思和研討的。
看過了歷史的訓誡,再看當今現(xiàn)狀。黨的十八后,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立即提出'八項規(guī)定',將作風建設和反腐倡廉工作提升到新的高度,隨即掀起了一陣強烈的反腐反貪的風暴,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重一大'、'三嚴三實'等一系列專題工作接踵而至,老虎蒼蠅一起打,高官干部齊下馬。經過兩年多自上而下的作風整改,掃除了黨和國家在建設發(fā)展過程中存在的毒瘤,一定程度上排除了走向腐敗的隱患,讓全國人民看到了中國繁榮復興的曙光,同時也使人民對黨充滿了信任。作風建設關系著黨和國家的生死存亡,這項工作還應該長期堅持開展下去,在開展過程中做到不左傾不右斜,從實際出發(fā),切實 整飭不正之風。
一則則真實的歷史故事向我們講述了優(yōu)秀共產黨人的品性與作風,也向我們展示了腐敗黑暗的社會氛圍下最終招致的后果。在我國不斷實現(xiàn)社會主義偉大復興的同時,我們應當勿忘史訓,懸一輪清澈的明鏡,反觀歷史事跡,正視當前社會,緊緊抓牢作風建設,加強制度完善改進,以積極健康的作風,同社會主義的不斷發(fā)展一齊并肩前行。
這本書共有24篇“說古道今”的文章,描述許多令人嗟嘆與沉思的人物故事,講述了歷史風云變幻中的不變正道,巧妙地從古今歷史,特別是明清治國、吏治等歷史典故中尋求成敗教訓,總得得失經驗。
常言道,“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鑒,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為量,可以知興替”??梢姡允窞殍b對于一個國家的繁榮富強是多么重要。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只有不記歷史,學習歷史,才能從歷史的經驗和教訓中汲取養(yǎng)分,才能為未來的發(fā)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只有加強對黨史、國史的學習,才能了解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的苦難輝煌的歷程,才能明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未來的發(fā)展方向,才能凝聚實現(xiàn)“中國夢”的強大力量。
第一,學習中國歷史,進一步堅定了道路自信,近100多年以來,從內憂外患、積貧積弱,到實現(xiàn)國家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富強,都是無數(shù)中華兒女長期探索實踐取得的成果,證明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fā)展中國。
第二,學習中國歷史,進一步堅定理論自信。中國每一次重大歷史進步,都離不開正確路線、方針、政策和指引,這些與時俱進的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俗、中國氣概的理論體系,包括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為中華的崛起和民族的復興提供了強大精神。
第三,學習中國歷史,進一步堅定了制度自信?!靶雍夏_才是好。”有怎樣的制度設計,就有怎樣的發(fā)展模式和發(fā)展狀態(tài),從三十多年前的計劃經濟體制到改革開放之后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式的制度探索與創(chuàng)新,不斷推動中國經濟社會向前發(fā)展,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定的制度基礎。
歷史可以說是最好的教科書。我們國家的歷史是一座蘊含豐富的寶庫,在領導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黨和政府都十分重視借鑒歷史經驗,取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每一位黨員都應懷以崇仰之情認真學習中國歷史,認清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從歷史海洋中汲取新的智慧和力量。
當前,全黨全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奮力前進的關鍵階段。我們必須認真回顧我國風雨歷程,認清時代形勢,提高自身修養(yǎng)和黨性認識,做一個時代的先鋒。
總之,只有充分了解、分析、研究中國歷史,進一步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發(fā)展背景和來龍去脈搞清楚,正確對待歷史、善于總結經驗,才能為我國更好更快地發(fā)展添磚加瓦,早日實現(xiàn)中國夢!
初拿南懷瑾先生《歷史的經驗》這本書,以為只是歷史故事的經驗的簡單介紹,并沒有覺得內容之深刻。后來看了才知道,這里面擷取了趙蕤的《長短經》、劉向《戰(zhàn)國策》、桓范《世要論》精華,參以歷史上興亡成敗的實例,論述了治世、用人、防邪、辨奸之道,并對黃石公《素書》、《太公兵法》、《陰符經》進行了逐句串講。
關于謀略。
上次聽過北京文明文化傳播公司的劉文明老師的一節(jié)課,對銷售做了一個很恰當?shù)谋扔鳎轰N售是一把刀,刀可以用來切菜,可以是醫(yī)生手中的手術刀,可以救人,但也可以被壞人用來殺人。我們無法對一件東西做一個準確的定性,正如銷售,你做的恰當,那就是直銷;做的不對,可能就成為我們所理解的傳銷了。同樣的,謀略,往往讓我們想起厚黑學之類的權術之作,單純的說謀略,有錯嗎?沒有,僅僅是手段而已,手段不存在對錯之分,其他類似的事物也是一樣,本身沒有所謂的好與不好、對與錯之分,圣賢講道德,道德也只不過是一個手段,仁義也是一個手段,這并不是壞的。就是我們所說的專制制度、民主制度,也只是一種手段,沒有好壞之分。問題在哪?在使用者本人。正人用手段、謀略,手段就正、謀略就正,在乎動機,存心正手段就正,存心邪門的人,即使用仁義道德的手段也是邪。
《長短經》還是說了一個我們都熟知的道理: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面,并用歷史的事實來驗證。仁、義、禮、樂、名、刑、賞、罰等等,實際上就包含了不仁不義等等。而且,凡事都有一個度,到不了這個度就達不到我們所說的真正的仁義等,同時,過了這一點,可能就不是真正的仁義了。
這個道理我也是最近在明白,以前老覺得,我要做一個問心無愧的人,凡事我都要把握最基本的原則去做,尤其是在自己不知所措的時候,更要堅持原則,堅持最基本的做人的原則。其實呢,這已經走上了本本主義的路子,不知變通,因為真正的把握原則,不是愣頭青似的死搬教條,而是因時因地不斷適應具體的情況,顧全大局的基礎上,同時又不違反基本的原則。因為有時候,很多事情,在自己看來是做到了所謂的仁義道德,但是從整體來看,卻違反了大義。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長短經》中的一些觀點:
1、仁愛 “仁者,所以博施于物,亦所以生偏私---反仁也”
仁就是愛,可是愛的反面是私心,有愛就有偏私?!疤熳訍厶煜?,諸侯愛境內,不得過所愛者,惡私惠也。”仁愛有一定的范圍,超過了這個范圍,只要偏重仁愛,偏私就會來。宋史上有名的宰相王旦,他提拔了很多人,可是當面總是教訓人,等他死了以后,大家才知道自己曾經被他提拔過,但是范仲淹曾問他,為什么提拔了而不讓人知道?王旦說,他提拔人只是為國家遴選人才,何必讓被提拔的人來感謝他私人,所謂“授爵公朝,感恩私室”的事情不干,這是大夫不收公利的例子。
這一點的把握,非常困難,但最基本的,應該是先去愛人,沒有愛人的心恐怕也就沒有這些仁愛的流弊。
2、仗義 “義者,所以立節(jié)行,亦所以成華偽---反義也”
義可以分兩種:一種是真正的大義,顧大局舍小利;一種是所謂的江湖義氣,就是小義。戰(zhàn)國宰相虞卿“棄相捐君”,魏國信陵君“竊符矯命”,都是后者,小義。
想到一個朋友的例子。朋友的父親是某縣教育局副局,年輕有為、能力強,因其兄長住院需花費大量醫(yī)藥費,他父親就以公事名義予以報銷,后來局長等領導對其不滿,仕途便從此不順,最后離開。這里就牽扯到大義與小義的矛盾。今天的大義,當然早已不存在,我們可以把大義局限于大局意識。應該是不破壞大局的情況下,盡量付出,盡量幫助。兒女情長、兄弟情義,量力而行。對我而言,做不了大義,但也不會盲目小義。
3、禮 “禮者,所以行謹敬,亦所以生惰慢---反禮也”
禮包括了一切制度,有禮、有規(guī)矩,在公家或私人的行為上,是比較好,但是相反地,制度、規(guī)矩,行久了,太多了,會出大毛病,會使人偷懶、逃避。嚴格照禮的規(guī)矩,我們這樣站,這樣做都不對的,講話、走路、站、坐、穿衣,生活上一點一滴,都要小心謹慎,著實麻煩。因為處處要人守禮,要人講節(jié)義,這是令人痛苦的事情。
因此,禮要講,但不必苛刻做作的講禮,也不要過分的講禮。講禮要分場合、時段。
4、樂 “樂者,所以和情志,亦所以生淫放---反樂也”
樂包括文化藝術,乃至歌舞音樂等。我們看歷史,一個國家富強了,文化鼎盛,藝術發(fā)達到最高的時候,也就是這個國家、民族、社會最墮落的時候,樂也有反的一面。“養(yǎng)失而泰,樂失而淫,禮失而彩”。民生太舒泰了,社會就墮落了,文化精神喪失了,表面好聽好看的東西卻特別多。
人也一樣,正如很多人功成名就之后,一時忘乎所以,生于憂患,卻死于安樂。
5、名 “名者,所以正尊卑,亦所以生矜篡---反名也”
名是很好的,給人以名譽,是好事,如現(xiàn)在的表揚好人好事,公司里表揚員工的突出表現(xiàn),絕對沒有錯,但是也會使人生矜篡的念頭。當看到秦始皇氣派威風的車服時,漢高祖心里面就起了“大丈夫當如是乎”的念頭,項羽更直截了當起了“取而代之”的念頭。
我們在看到他人有所成就,或比自己先成功時,或暫時過的比我們好的時候,如果自己心急敗壞,那就肯定不會趕上他們,相反,沉下心來,學人之長,補己之短,方能追趕上。
6、法 “法者,所以齊眾異,亦所以乖名分”
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法律越嚴密,犯法的人越多,有的人要做壞事之前,先去找法令的漏洞做根據,做出來的壞事就會變成合法的。
7、刑賞 “刑者,所以威不服,亦所以生凌暴---反刑也;賞者,所以勸忠能,亦所以生鄙爭---反賞也”
刑是殺人或拘留人,但是執(zhí)行的人,會濫用刑法來欺負別人,有時好人也會受到刑法懲罰的痛苦;獎勵,得獎的人欲沒得獎的人,常常會爭功、爭賞,而爭得很鄙俗。
8、學識 “圣人其作書也,以領理百事,愚者以不忘,智者以記事,及其衰也,為奸偽,以解有罪而殺不辜---反書也”
文字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有知識,使笨的人思想能夠開發(fā),不要忘記過去的錯誤,聰明的人知識學問高了以后,能夠懂事??墒窍喾吹模鹊街R越廣博,作奸犯科,作假的本事也越來越大,懂了文字,有了知識之后,犯法的也許就是這些人,而且有理論,講得出道理,有罪的人他可以說成無罪。這還是說明的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9、尚賢 “其上賢也,以平教化,正獄訟,賢者在位,能者在職,澤施于下,萬人懷德。至于衰也,朋黨比周,各推其與,廢公趨私,外內相舉,奸人在位,賢者隱處---反賢也”
賢者在位,能者在職,澤施于下,萬人懷德。但若朋黨比周,各推其與,只以小圈子利益為主,則就蒙蔽了領導人。同一政見的人會互相包庇 ,每人都推薦自己信任的朋友,拉自己關系,結果就廢公趨私,變成了一個大私的集團。
10、夫士有五反,有勢奠貴不以愛人行義理,而反以暴傲。---反貴也
家富厚,不以振窮救不足,而反以侈靡無度,---反富也
資勇悍,不以衛(wèi)上攻城,而反以侵凌私斗。---反勇也
心智慧,不以端計數(shù),而反以事奸飾非。---反智慧也
貌美好,不以統(tǒng)朝蒞人,而反以蠱女從欲。---反貌也
貴、富、勇、智、貌,如果自己具備了這些中的一個,沒有做到行義理、振窮、衛(wèi)上攻城、端計數(shù)、統(tǒng)朝蒞人,相反的,暴傲、侈靡、侵凌私斗、事奸飾非、蠱女從欲,就會走向另一個方向,違背了貴、富、勇、智、貌本該有的形象。
但是,每個人真要處在這樣的一個位置,恐怕很多事情也是自己無法控制的了,比如自己心態(tài)的變化,自己已經變了,卻還不知道。這是很正常的情況,所以,隨時保持自我檢討的心事很重要的。而且,要深信,真正做到了貴、富、勇、智、貌,那就會到達一個新的層次。
11、太公曰:明罰則人畏懼,人畏懼則變故出---反明罰也;明察則人擾,人擾則人徙,人徙則不安其處,易以成變---反明察也。
明罰,管理的太嚴,動不動就罰,大家就都怕了,但不要以為怕就能嚇住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所以說,過分的罰,就會亂;明察,凡事都對人看的很清楚,調查的很清楚,這就使人感到被擾亂、受干涉,為了避免干涉,就逃避遷走了,不安其處,也容易形成社會變亂。
罰和察本來都是好事,只是做過頭了,就物極必反。其實生活中,比如對于朋友、親人的一些過失,或是性格上的缺陷,大可不必去計較,因為每個人要去細細的觀察,都會有問題的,這也就是不要過分的察,不要過分的罰。
12、晏子曰:臣專其君,謂之不忠;子專其父,謂之不孝;妻專其父,謂嫉妒---反忠孝也。
臣子忠于其君,子孝于其父,本無可厚非,但是,忠孝不是簡單的你要忠孝于君、父。真正的忠孝,是要顧忌大局的忠孝。如果家長有兩個孩子,其中一個特別的孝,其他的人就會被比下去了,這樣可能就會造成他人的誤解,孝心也就不是真正的孝心了。
13、韓子曰:儒者也文亂法,俠者以武犯禁---反文武也。
知識分子,讀書人學問又好,又會寫文章,文章寫多了,思想也多了,能言善道,很會辯論,于是以文學知識擾亂了法令,講俠義的人,動輒老子拳頭最大,用武勇把事情擺平了,所以重武俠的人,專門破壞了法令。儒者以文亂法,究其原因,是修養(yǎng)不夠,就是做人的道理沒有把握好,以至于昏了頭腦。俠者,武功本來是自保和強身健體的,但有武之后卻要去挑戰(zhàn)法令,就違反了武的本意,也是修養(yǎng)不夠所致。
14、子路拯溺而受牛謝,孔子曰:魯國必好救人于患也。子貢贖人而不受金于府??鬃釉唬呼攪粡挖H人矣。子路受而勸德,子貢讓而止善。由此觀之,廉有所在而不可公行。---反廉也。
人應該廉潔,不茍取,一點都不要,這是對的,當然,不可以提倡貪污,但有時候,像子貢的不受金于府,也不可以公然做出來,不然就會收到廉而過潔的反效果。
'實事求是哲學讀書會'二月向全廠員工推薦了四本書,我讀了其中的一本《中國歷史的教訓》,它是紀檢監(jiān)察干部、法學博士習驊所著,作者在'反腐第一線'工作多年,此書共包含24篇說古道今的典故,以輕松的筆調通過眾多令人沉思的人物>故事,延伸出巧妙的含義。這些歷史的故事就像一面鏡子,是前人的智慧也是過去的教訓,借古而喻今,能使自己的思想認識產生質的飛躍。
本書第二篇雍正治吏,講述了雍正皇帝的用人舉措。其中一則小故事《考核縣太爺》對我影響頗深,它說的是對一名縣令的考核。當時負責考核他的巡撫寫了兩條評語,一是'操守廉潔',二是'懦弱不振',建議調離本崗位,任命適合他的教育工作。當時吏部看了考核報告,覺得這名縣令無功也無過,不足以調離崗位;兩者發(fā)生了意見相佐,報請雍正帝判別。雍正帝聽說之后,朱筆一揮:撤職,理由很簡單,縣域是社稷基石,縣令責任重大,沒有責任心,本身就是失職瀆職。眼見雍正帝治吏如此嚴厲,各級官員震驚之余,也明白了,官不好當了,不但要兩手干凈,這雙手還必須要干活呢。雍正帝當時就要求,當官本來就不應該貪,如果只滿足是清官,倒了油瓶也不扶,那還能算是好官嗎?
清廉,直到今天也是官員的起碼條件。清廉的含義到底是什么?故事告訴我們,不僅是杜絕'貪',還要杜絕'懶',貪致誤國,懶也誤事,無所作為的'清官'就是庸官,作風上清正廉潔,工作上敢于擔當,二者缺一不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系列反腐倡廉的重要論述,大力推進反腐力度,成績斐然,一些大貪官的落馬讓百姓們拍手稱快。反腐不但反的是貪污受賄,還反的是無所作為。做為領導干部,如果報著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心理,整天混日子,在其位而不謀此政,拿著俸祿不干事,最終與貪官無異。
廉潔是領導干部應該具有的基本品德,勤政也是其必須承擔的基本責任。一則很小的歷史故事影射的道理發(fā)人省。做為一名干部,我會時時以'三嚴三實'反省拷問自己,思想上是否有庸、懶、散的苗頭,是否做到了為員工謀福利,辦實事,是否為公司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效益,是否想公司這所想,急公司之所急。2016年在公司面臨更為嚴峻的經營形式下,更要加強責任感和使命感,主動作為,敢于擔當,創(chuàng)新工作方法和理念,摒棄舊習,做一名真正合格的領導干部。
近來,一口氣讀完了《中國歷史的教訓》這本書,那感覺怎是一個爽字了得!細細想來,很久沒有讀到這么好的書,這么精彩的文章,這么有趣的故事了。真的是寫人寫事不拘一格,說古道今入木三分!讓我不禁感嘆,歷史原來這么近,就像剛剛發(fā)生過一樣!
好的文章,要像山一樣厚重,像水一樣靈動,像風一樣無影無蹤。說到這本書里的文章,首先吸引到我的就是閃閃發(fā)光的標題,一下子緊緊抓住了我的眼球,崇禎本可不上吊,皇帝的伙食費,慶親王的作風問題,將軍的煙癮等等。順著標題這根藤,再來摸摸故事這些瓜,感覺好的西瓜太多了,我就挑幾個又大又圓又甜又脆的給大家嘗嘗。 朱元璋得了天下后,開會總結元帝國倒塌的歷史教訓,大臣們普遍認為,元朝的統(tǒng)治太寬松。他卻認為元朝是對官員太寬松。朱元璋給我的印象就是個殘忍的暴君,鐵血無情,殺人太多。但是,在歷史教訓的總結上,他的觀點還是很深刻的,在今天還是很有借鑒價值的,看過《明朝那些事兒》的人應該知道,朱元璋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
的,為了大明的江山,老朱也是蠻拼的,如果誰有他那樣的敬業(yè)精神,至少也要被評個勞模!如果公務員、機關人員都學他那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會越來越近!
倒霉的崇禎皇帝,做事不果斷,開會議而不決、決而不行,自己給自己挖了個墳墓,最終上吊自盡。本來他有活命的機會,可他沒有抓住,歷史機遇總是稍縱即逝,一步得生,一步得死。歷史不能更改,但我們后人可以試著改變。正所謂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對于想好了的,決定了的事情就要扎扎實實去干、去落實,不待揚鞭自奮蹄,這樣才會不留遺憾。
書中有一幅圖片,寫的是雍正皇帝的一副對聯(lián):俯仰不愧天地,褒貶自有春秋。我相信,誰讀到這副對聯(lián),都會有一定的感觸,這是多么高深的境界!可望而不可即。就像孟子說的那樣,吾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也!這副對聯(lián)散發(fā)的意境可能是做事先做人,做人先修身!如果自己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又懼怕誰背后評論呢?
讀到晚清的兩個奇官,我的感情掀起了波瀾。讀到成琦的時候,我是咬牙切齒;讀到吳大澂的時候,我是由衷點贊。我相信,成琦這樣的官是民族的敗類,一定會遺臭萬年;吳大澂這樣的官才是民族的脊梁,一定會流芳百世。這也告訴我們有什么樣的選擇,就會有什么樣的人生;有什么樣的信仰,就會實現(xiàn)什么樣的價值。
歷史的經驗需要總結,歷史的教訓更值得吸取,不然真的會陷進杜牧所說的秦人無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的歷史的怪圈里!
如果你對歷史感興趣,如果你喜歡看《明朝那些事兒》,如果你希望從歷史中獲得一些啟發(fā),那請你看看這本書。你會發(fā)現(xiàn),歷史原來并不遠,就在你我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