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寧娜,總體來說,是一個怯弱而又勇敢的人??梢哉f,最后的臥軌,不是她的本意,她想要站起來,卻無能為力。下面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安娜卡列尼娜讀書心得范文五篇,希望大家喜歡!
愛情固然美好,就像絢爛的花朵,它可能是人一生的向往,擁有一個人一生的快樂和幸福,但在不輕易間它卻將安娜帶入痛苦的深淵,就像飛蛾撲火一樣在愛情中灰飛煙滅。
安娜原本期盼和弗倫斯基過著幸福的生活,她才有了勇氣,對她來說他就是希望和寄托,而弗倫斯基呢?他似乎只是一種征服感,就像獵人戰(zhàn)勝猛獸一樣,這種愛談不上偉大。安娜對愛情的渴望讓她忘卻了苦惱,愛情的力量就是如此強大讓她沖破世俗。安娜才決定投入新生活-----和弗倫斯基在一起。
不過,安娜是一個母親,對兒子的牽掛,對兒子的愧疚與罪惡是她陷入了矛盾和痛苦。她對生活和理想失去了信心,失望的她最終以自己的方式結束了生命,尋求心靈的安靜。
當迎面撲來的火車碾過她的身軀是,不知安娜是否后悔她的一生就這樣結束,她被世俗嘲笑和譏諷,她完全追求的愛情也將粉碎,經過心靈的折磨,她以死來證明對社會的反抗,對真愛的執(zhí)著。
我敢相信在現(xiàn)在的社會安娜這種形象還會受懲罰,我們企盼的和平人性,我想懷疑是否還存在。在哪?但安娜還是沒有對現(xiàn)實妥協(xié),她,一個柔弱的她還是沒有對現(xiàn)實妥協(xié),她,現(xiàn)在需要的大概是無痛苦,無干擾的生活吧,但現(xiàn)實給不了。
愛情是什么?對安娜來說,她又是否得到過?她所追求的是和她在一起不拋棄她,在任何時候都在背后永遠給她依靠的人,但她卻得不到。
火車從她身上駛過,發(fā)現(xiàn)她只是一個脆弱的女子,她無力抵制。因為她決定死亡,一個常人無法亂下的決定。在孤獨的身軀背后我還看到一個孤獨的靈魂,來時一人,去時一人。孤獨是這個女人的結局,悲慘是這個女人的宿命。
火車駛過時,輕輕地,不要打擾安娜安靜的生活。
“一切的文學藝術都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文學巨匠列夫?托爾斯泰的杰作《安娜?卡列尼娜》對這句話作也了非常好的闡釋。無法否認這是一幕悲劇,主人公的愛情命運是曲折的。福音書中提到,“你們當中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比绱苏f來,我們每個人都是有罪的,可見同情彌漫于每一個讀者的心靈。直至合上書本,靈魂深處仍會受到強烈的震憾,仿佛從一個沉重的旋渦中掙扎出來,悲劇的色彩,作家神奇中頗見細 膩的筆觸擾如茶般回味無窮,任縷縷清香在空氣中蔓延……
安娜?卡列尼娜這個人物的性格,是俄國人特有性格的體現(xiàn),帶有很強的民族色彩。這跟魯迅筆下的阿Q,孔乙己等悲劇人物是截然相反的。她雖然是外表柔弱的女子,但內心卻是極其“叛逆”,或者說敢于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不違背自己的本質,在原則上做自己的主人,做主宰自己命運的神。這絕非是自我中心主義,相反我認為這是一種人性至上的體現(xiàn)。也許這在我們的國度是會被相當多的一部分人所摒棄的,把她看成是一個不忠的婦女形象。然而在如今的時代,顯然這種看法是不可取的,但絕非不可理解。作為中國人,我們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文化,換句話說:我們被這種傳統(tǒng)的枷鎖牢牢禁錮,孔孟的“中庸之道”深深扎根在每個人的心中,充溢于大多數人的每一個大腦細胞。
如此看來她似乎是一個幸福的人,有過一段邂逅,在她看來曾經是完美的。愛情是文學永恒的主題,這個被壓抑的生氣勃勃的女人愛上了外表俊美,內心空虛的伏倫斯基,這使她忘卻了一切煩惱,恐懼,在幻想中只為了愛情而活。在這個既短暫又漫長的過程中,她也曾徘徊,猶豫,極度的矛盾使她忍受巨大的煎熬,難以適從。她想起了家庭與道德,但此中并沒有是非之分,對錯之分,只有理智與情感不懈的抗爭。
愛情的力量曾使她幾度沖破世俗的蕃籬,但自私、罪惡感很快會降臨,將她團團包圍。另一方面一種虛妄的狂熱使伏倫斯基在一種征服感下迷失了自己。這種虛榮之心決定了他對安娜?卡列尼娜的愛情是膚淺的,同時他并非喪失責任與義務,他是一個始終屬于世俗的人,無力反抗,也就無法幫助安娜擺脫極度危險的精神危機,最終將其帶入痛苦的深淵。
俗話說“水滿則溢,月盈則虧”,這個世界從來只有更美,而沒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時刻。如同飛蛾撲向野火,決定這場愛情要將她毀滅。對生活和理智徹底失望的安娜最終選擇離開,這不是放棄,不是妥協(xié);不是社會拋棄了她,是她拋棄了社會,是用她的方式找尋心靈的完全寧靜……
說她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一部小說也不為過!偉大在她對人生的反思,對命運的探索,對人類的道德訓誡,是作者崇高人格的流露。
有人說,這是反映舊社會壓抑女性的小說。我從頭到尾,除了看到安娜正因婚外戀一步步墮落深淵,最后一頭撞在火車上外,其他女生都活的有滋有味。而且,安娜在搞婚外戀之前,看看作者怎樣描述的:單純,快樂,健康,活潑,一無所缺,生活是如此的幸福。不但自己生活幸福,而且?guī)蛣e的家庭調解糾紛。
安娜追求感情,一步步走向滅亡,毀了家庭,毀了丈夫,也毀了情人。因此有些人說她為感情而犧牲是多么的崇高時,是感情完美女性的象征時,我只能無語搖頭。如果那么說的話,安娜卡列尼娜就僅僅是一部支持婚外戀的言情小說,根本不是什么名著,與瓊瑤的小說一樣價值,那么托爾斯泰也僅僅是個男瓊瑤而已,或者張藝謀??擅黠@后面兩人與托爾斯泰這個名字一比,就是什么東西。我們應當知道列夫托爾斯泰這個名字的精神重量。他是真正在小說中思索探討人生的價值:人就應怎樣活才能找到幸福!
安娜卡列尼娜中給我們帶給了這樣兩種活法。
第一種:安娜和渥倫斯基。
渥倫斯基,浪子一個,最喜愛調情,泡妞,遇到有夫之婦安娜,正因她太美了,不論她有沒有家庭,有沒有孩子,明知道這會對她造成多么大的傷害,但還是比不了自己的情欲,非要把她泡到手不可。因此那里有人說他是一個多么偉大的情人時,是反抗舊社會制度的先鋒時,只能說這人腦子有毛病。當然,渥倫斯基后面的醒悟,讓我們悲哀,正因安娜的自殺,他對生活徹底絕望,為了逃避良心的譴責,走上戰(zhàn)場,可能一去再不回了,正因他是決意去死的,并不是散心。與安娜一樣,其實也是自殺,只是一個更男生,一個更女生而已。但他們兩人是自作自受。如果他們真能怨隨便一個東西,他們也不會自殺。正因他們怨不了任何人,直接是被自己的良心逼到了死路。
安娜,由一個幸福安寧的少婦,被渥倫斯基吸引,最后拋棄丈夫,拋棄兒子,與情人生活在一齊。就應說,他們最后如愿以償了,生活在一齊就應也是很幸福,社會并沒有給他們多大壓力,最后安娜的死是正因神經質!她總是懷疑渥倫不忠,一會懷疑這,一會懷疑那,最后為了“報復”渥倫去自殺了!但實際上渥倫一向在對她好。
這種神經質的原因是什么?簡單,兩個字,良心!
第二種軌跡:基蒂和列文
基蒂是人類中幸運兒的代表,不是正因她嫁給了列文那樣的好丈夫,而是正因她被渥倫斯基甩了!她正因少女的單純無知,喜愛上了體面瀟灑的帥哥-渥倫,而拒絕了鄉(xiāng)下財主列文的求婚。而她父親,一眼看出渥倫是什么人,疼心不已,但幸好,渥倫斯基被安娜迷上了,甩了快要到手的少女基蒂?;僭谕纯嘀啵仓匦路此既松?,不停地在尋求和探索生命的好處,而與她一向有相同癖好的人,就是列文,還有一個就是作者自己。列文是一天到晚都在想許多深奧的話題,整天想怎樣生活才最完美,怎樣才能讓農民過上好日子。他最喜愛想象自己有個多么完美的家庭,妻賢子孝,結果最后如愿了。正因他忠誠可靠,老實善良,因此最后他如愿了,與社會制度沒有任何關聯(lián)。他娶到了可愛到極點的基蒂小姐。
婚姻的問題都是自己造成的,喜新厭舊,找其它的女生(或者男生),搞婚外戀,是很普遍的現(xiàn)象,此刻我們國家就是如此。只有自己克制,好好經營自己的婚姻,才不會出問題。而安娜和卡列寧就沒做到這一點。安娜對家庭,對丈夫孩子不負責。我也很生氣。對卡列寧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書中介紹的安娜卡列尼娜是位上流社會的貴婦,她討厭所謂的交際的宴會,她只是安于本分的照顧兒子和丈夫。這在遇見渥論斯基后都變了,最后安娜被丈夫卡列寧遺棄,被上流社會鄙視而臥軌自殺。
初讀這本書時,并沒能安娜的性格和追求。開始,她是過上了上流生活,可在情人渥論斯基的追求下,她放棄了自己的家庭,愿意和渥論斯基一起離開。但她在要求和丈夫離婚時,她還是去看了看她朝思暮想的兒子。這種愛不亞于她對渥論斯基的愛。從此還可以看出她敢于同資本主義的上流社會做斗爭,努力追求自己向往的愛情。但是列夫托爾斯泰卻將她的命運結束在火車軌上。這樣的結局令人悲哀,同時又將資本主義的上流社會中的名媛/紳士們丑惡的心靈和束縛的思想躍然紙上。
書中一號男主角渥淪斯基是一個英俊瀟灑的貴公子。他不僅虜獲了安娜的心,還讓公爵的女兒吉蒂為他著迷。但是他在開始時鐘情于安娜的美麗與賢惠。我覺得他對安娜的感情不可說是十分認真也不可否認這份感情。開始,他愛上了安娜,在安娜死后,他又重返上流社會的交際圈,仍然不務正業(yè),很快忘記了安娜。這也許就是他的虛偽之處。不可否認他的癡情也是無可挑剔的。從文中大量的語言和動作描寫,又似乎真的沉醉于甜蜜的愛情之中。他是復雜的。
書中安娜的丈夫卡列寧是一個冷靜、獨裁的家長,從書中大量側面描寫可以看出他深受上層社會思想的禁錮。他和安娜原本是沒有感情的結合在一起的,面對安娜的背叛,他又給了安娜一次機會,讓她重回家庭。從一方面說他可能慢慢愛上了安娜,從另一方面說他也是在維護他在上流社會的地位和榮譽,最終導致他聽信別人對安娜的污蔑。
和卡列寧一樣吉蒂也深受痛苦和煎熬。他誤認為沃倫斯基是愛她的。直到希望破滅后,他悲痛萬分,憑借自己的勇氣最終從悲傷中走了出來。她又是幸福的。
我哀痛安娜的結局,更憎恨當時黑暗的社會。列夫托爾斯泰從側面塑造了吉蒂幸福的形象,揭露了當時的社會面貌。
讓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再次沉醉在大師的筆墨間吧!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于1874年-1877年間創(chuàng)作的小說,被廣泛認為是寫實主義小說的經典代表。本書通過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愛情悲劇,和列文在農村面臨危機而進行的改革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外省鄉(xiāng)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先后描寫了150多個人物,是一部社會百科全書式的作品。以下讀后感由應屆畢業(yè)生讀后感網站為大家整理提供,希望大家喜歡。
相信凡是讀過或者接觸過托爾斯泰作品的人,都會被他的文學作品深深吸引。這位頗具傳奇的文化巨匠通過自己的作品全面展示著19世紀的俄國風貌。其展現(xiàn)的社會畫面之廣闊,蘊含的思想之豐饒,融匯的藝術、語言、哲學、歷史、民俗乃至自然科學等各種知識之廣博,常常令人欽嘆不已。
在托爾斯泰全部作品中,《戰(zhàn)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是三個重要的里程碑,也是他的三部代表作品?!栋材?卡列尼娜》在這三部代表作中有著極其特殊的重要性,它是三部巨著之中藝術上最為完整的一部,并且體現(xiàn)了托氏思想和藝術發(fā)展道路的過渡與轉變,可以稱之為代表作中的代表作。 據了解,托爾斯泰寫《安娜?卡列尼娜》的社會背景是在新舊交替的歷史時期。那個時期關于家庭的悲劇層出不窮,一幕幕殘忍的畫面接連展現(xiàn)在他眼前,而一個婦女因為愛情問題而臥軌自殺的消息,更是使他感到震驚和難過,這也是他創(chuàng)作《安娜?卡列尼娜》的原因之一。
在課上我們了解了托爾斯泰的幾部作品,當老師在講解《安娜?卡列尼娜》這部小說時,還讓我們看了由美國華納兄弟影片公司出品并由美國女星蘇菲?瑪索主演的電影《安娜?卡列尼娜》。 但是電影畢竟是電影,不能像文字一樣將人物的思想與心理描寫的特別細致,所以我特意又找來《安娜?卡列尼娜》這部作品來細細品味。
《安娜?卡列尼娜》這部書中有著兩條幾乎是平行的線索,我們甚至可以將之看成是兩個劇場:一個是以安娜為中心,一個以列文為中心。而中間,全仗奧布郎斯基一家的連接,才使一部書不被分成兩部。
《安娜?卡列尼娜》這部小說表面上似乎是在寫一個上流社會的貴婦人失足的事情,而實際上向我們展示了19世紀70年代俄國社會中婦女的地位,并借由此文來鞭撻它的不合理性。作品描寫了個人感情需要與社會道德之間的沖突。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一個高層首長卡列寧的妻子,一次舞會上邂逅了年輕的伯爵渥倫斯基。風流倜儻的渥倫斯基用熱情喚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愛情,二人產生了真愛,并在當時強大的社會輿論壓力下,不顧一切地私奔,從而展開了一場愛情悲劇。經歷了重重波折、在社會的巨大壓力以及遭受失去家庭、兒子和社會地位的打擊后,與渥倫斯基那所謂的真摯自由的愛情也開始被遺棄,最后安娜身著那一襲與渥倫斯基初次見面時自己所穿的黑色長裙,在火車站的鐵軌前臥軌,結束了自己絕望的愛情與生命,安娜獨自承擔了這段為道德和世間所不容的婚外情的后果,給人們留下了無限悲傷。
有人說在描寫女性的作品中,《安娜?卡列尼娜》這部小說中無疑是一流的,在萬千作品的女性人物中,安娜?卡列尼娜無疑是最為豐滿的一個。她敢愛敢恨,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在當時的那個時代這無疑是極具反叛精神的。當時的社會婚姻只不過是政治的附屬品,是極為物質和利益化的。因為婚姻大都并非建立在愛情的基礎上,所以很多人在婚后會出現(xiàn)有情人的行為,但是人們?yōu)榱嗣u、地位卻極其虛偽的維持著這種表面的婚姻關系。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卻在這種情況下突兀的顯示出了自己的瘋狂,對真愛追求的瘋狂,記得小說中有一段這樣的描寫:有一天,安娜與丈夫卡列寧一起去看一場盛大的賽馬會,比賽中渥倫斯基從馬上摔了下來,安娜情不自禁地大聲驚叫,這無疑是她的真性情,而這一“不檢點”的舉動也將她的私情“暴露”了出來,并且在事后瘋狂的她竟然還對丈夫說出了“我愛他,我是他的情婦??隨你高興怎么樣把我處置吧。”這樣的話。 安娜愛她的兒子,用她的話說兒子是她的命根,當她想用自己的名譽換兒子時遭到了拒絕。她曾經是社交界的名人,可是卻因為她對真愛的追求而遭到了社會的巨大壓力,受到種種冷遇,社交界不能容她,連她舊日的親戚朋友都拒絕與她往來。可是這些還不是主要的,令安娜傷心的是自己受到了那個她奮不顧身愛上的渥倫斯基的冷淡,一場大吵之后渥倫斯基憤然離去,她覺得“一切都完了”。一個品格高雅、敢于追求真正的愛情與幸福的"叛女"終于在這種打擊下結束了自己的年輕生命,是抗爭還是悔悟?安娜?卡列尼娜是那么的真實、血肉豐滿,讀到她死去的時候,仿佛一切就發(fā)生在眼前,她的故事和她的那種反叛精神使她成為世界文學中最具反抗精神的女性之一。
當然在《安娜?卡列尼娜》這部小說中,列夫?托爾斯泰還塑造了渥倫斯基、吉提、列文、卡列寧等許多在文學史上光芒四射的人物,但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無疑是最具光輝的,最為激情與活力的。
雖然小說只是以家庭婚姻為基本單位而展開的,但托爾斯泰目光十分的銳利,并且能夠穿透生活的壁壘而發(fā)現(xiàn)隱含其中的"真實"。托爾斯泰是一個圖解自我觀念的作家,不管是早期還是晚期作品,主題上的聯(lián)系十分清晰,他的小說是真實的,是當時俄國的“一面鏡子”。而這來自于他的智慧,來自于他敏感而浩瀚的心靈,更為重要的是來自于他的誠實。我相信托爾斯泰和他筆下的安娜?卡列尼娜一定會觸動著當時乃至今后很多的人。
記得老師在講完《安娜?卡列尼娜》時說:“當愛情成為一個女人生命全部的時候,也就是她悲劇生活的開始?!彪m然不能只用這樣一句話來評價《安娜?卡列尼娜》,但是,相信看過這部書的女性在讀到這句話的時候都會有更大的觸動,托爾斯泰的安娜死了,死在了19世紀的俄國,但是托爾斯泰想表達的安娜思想還在,并將與《安娜?卡列尼娜》一直隨時間輾轉下去,不再是悲劇。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心得范文五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