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孩呱呱墜地,以血緣為密碼開啟愛的神秘之門。這份與生俱來的珍貴禮物——愛,是哺育人成長的精神母乳。沐浴在愛的恩澤下,感受著蘊含其中的人性的美好與光輝,人格之樹茁壯成長、茂盛參天。而后播灑下一片愛的濃蔭,給親人、給朋友、給世界,一份成熟的、勇敢的愛的回饋,完成一度愛的循環(huán)。通過愛的交互,清晰對生存、對生命的認知。
愛首先是給予而不是索取。人們往往因為不被認同、不被愛而沮喪,也因此將自己囚禁在孤寂的花園中,拒絕打開愛人的心扉。這是因為他們還停留在天真的、孩童式的愛:“我愛,因為我被人愛。”給予是最高力量的表現(xiàn)。
恰恰是通過給予,人們展現(xiàn)自己的力量與自信。當我們回味對愛的體驗,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懷、無私無怨的給予讓還是孩子的我們產生了錯誤的理解。我們認為被愛是理所應當?shù)模蚨斘覀冏呦蚰吧纳鐣?,面對非親非故的陌生人,我們失去了從前從親人獲取的那種理所應當,心里的誤差讓剛剛脫離稚嫩的我們無所適從,因而進入思想孤寂的樊籠。
正如弗洛姆所說:愛是一門藝術,要求人們有這方面的知識并為之付出努力。這首先就要求我們有獨立的人格、成熟的思想和對愛的理解。成熟的愛的原則是:“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蹦阁w的胎衣出生時就脫落,而思想的胎衣只有當我們的人格真正健全才能完全擺脫。能夠給予成熟的愛就是一個人人格健全的表現(xiàn)。成熟的愛的發(fā)展融合了父親的良知和母親的良知。這樣他既能相信世間有無條件的祝福、無條件的平和、無條件的愛,又明白有些愛需要自律、需要爭取。
愛,總是一種容易令人動容的情感。我們向往愛,追求愛,呵護愛,也曾經或將要在愛的道路上經歷許多不盡為人知的苦楚與困惑,究其原因很可能是我們還沒有真正了解愛,或者說沒有體會到愛是一種藝術。
20世紀著名的心理學家弗洛姆在他的著作《愛的藝術》中就肯定了愛是一門藝術,向我們娓娓闡述了愛的理論,并引導我們進入愛的實踐。我想,當我們透徹了解了愛,我們的思想會到達一個新境界,靈魂也會得到升華,因為愛的過程是一個全面的、凈化人心的過程。
提到愛,我們最先想到的便是愛情。古今中外,多少人沉浸在纏綿的愛情中,或離或聚,或悲或喜。作為渺小的個體,我們大多數(shù)人無法不被這些情感所困擾,每個人對待愛情也都有自己的看法。到了一定年紀,我們會渴望愛情,憧憬愛情,愛的種子在心中的萌芽是那樣的自然,不需要理由。這就是大自然的規(guī)律,是人類生存的規(guī)律?;蛟S像弗洛姆認為的,人內心存在一種孤獨感,它使得我們尋求與外界的聯(lián)系,選擇群居甚至縱欲的方式解決由孤獨感引發(fā)的恐懼。
真正的愛情,可以幫助人從精神上削弱孤獨感,愛情的磨合是絕佳的擺脫孤獨恐懼的方法,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愛的藝術是一種平等與和諧的藝術,我們懂平等,也懂和諧,但是我們還做不到。在有的人心中,愛情是兩個靈魂的邂逅,充滿浪漫氣息,但這遠遠不夠。兩個靈魂兩顆心,相遇相知相戀,愛意令兩個人融為一體卻又保持著各自的個性,他們撫慰了彼此的心靈,他們用個人的生命完成對另一個人的生命的承諾,他們的愛會給這個世界帶來美好,這是我心目中的愛情。
愛并不只局限于愛情,還包括博愛、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愛、自愛乃至上帝之愛。我特別為書中所講的“博愛”而感動?!皩λ械娜硕加幸环N愛意的責任感”,即使無法每個人都做到這樣,但只要有一個人做到了,他便會引導更多人擁有博愛之心。世間萬物,會因為有這樣的博愛而充滿生氣與希望。我想,博愛不是泛濫的愛,它也是建立在道德基礎與社會法則之上的,或許,博愛也可以說成是公正、責任、善意的結合體吧。
愛的這門藝術,需要人們看清自己,也要看透愛。弗洛姆用了兩句簡單的話來表明不同程度的愛,讓我印象深刻:童稚的愛是“因為我需要你,所以我愛你”,成熟的愛是“因為我愛你,所以我需要你”。細細體會,給我很大感觸。經歷了年少無知,看多了世間冷暖,當我們成長到一定階段,我們懂得了愛的付出而不考慮自私的擁有,收獲愛反而會變得次要,重要的是我們通過愛的給予締造了愛的升華,展現(xiàn)了自己生命的價值與活力。
讀一本好書,給自己思考感悟的時間,讓自己得到心靈的成長。哪怕現(xiàn)實太現(xiàn)實,也要努力學習愛的藝術,實現(xiàn)生命的價值。
《愛的藝術》這本書已經是六十年前的作品了,但是作為一部六十年年前的經典現(xiàn)在看依然不過時,反而帶給我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這本書并不是簡簡單單的講述愛情,除了愛情之外還講了很多別的情感。其中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我被別人愛是因為我愛別人,而不是因為我具有被愛的資本”。
作者弗洛姆不認為愛是如此普通常見的東西,他通過自己的著作告訴世人,愛絕非那么簡單易得,相反是一門不易上手的藝術,一份獨立成熟而自足的愛需要經過思考和實踐的洗煉。作為一名教師的我,如果想得到孩子們的愛,就是這個道理,一定要自己先去付出,才能得到孩子們的認可。幼兒是最單純的一張白紙,而恰恰是白紙,才最能感覺到這個世界最大的善意和最淡的惡意。
這就好比愛情,這個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當然也不可能有廉價的愛情。人與人都是不同的個體,兩個人在一起必須通過積累”愛“的經驗和磨練,容忍升華彼此的差異,其實愛情本身就是彼此習慣和包容差異的過程,愛情的關系和政治中的關系一樣,都是企圖在歧異的現(xiàn)實上建立一致的理想。我們想要得到學生的認可,就是對愛的認知和實踐的一個過程,一種像小孩學走路般的不斷嘗試錯誤的體驗,才能慢慢地經由學習,在人生旅程中獲得彌足珍貴的最純粹的孩子們的愛。你的愛只能通過創(chuàng)造性思考和想像力的訓練,經由不斷實踐學習與成長。由此可見愛是一門藝術,愛的本質是創(chuàng)造和培養(yǎng),愛是一種結合、責任、尊重、理解等等。
讀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怎樣去理解“愛”,什么才叫“愛”。弗洛姆認為:愛,首先是一種給予,這種給予不是自我犧牲,而是因為你有能力,有力量,通過給予的方式,把這種能力和力量表現(xiàn)出來;其次,愛是關心、責任心、尊重和認識。舉個例子,一個人說自己愛花,但是他老忘記澆水,這不是真愛!真愛是你有能力也愿意對別人的要求給予答復。尊重不是害怕,尊重是正視對方,使對方成長為他自己,接受完完整整的對方,而不是讓他長成你希望的樣子。學會從他人的角度看問題,這樣你才能真正了解對方。就像母愛。弗洛姆著名的“母親要有能力給予孩子乳汁和蜂蜜”的理論。乳汁是物質上的愛,蜂蜜是精神上的愛。相信大部分父母都給足了“乳汁”,但是“蜂蜜”,只有極少數(shù)母親才能做到。
很多母親都認為孩子是從媽媽的肚子鉆出來的,媽媽在其成長過程傾注了大量心血。孩子就是自己的私有物品,不由得為他擔心,想幫他清除前進路上的一切障礙,為孩子鋪設一條陽光大道。而這樣的煞費苦心,實質上有可能一種控制。
作為老師,我們也要明白,我們所謂的給孩子們愛,為了孩子好,也要講究愛的藝術。對愛的孩子關心、負責、尊重和了解,才是真正的愛的藝術。
讀完了愛的藝術這本書我想領悟到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的自我價值并不依附于任何人對我們的評價。讓我明白了,愛是一門藝術,它需要知識和努力。
愛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核心,但是,愛是什么我們真的理解愛,甚至真的在愛嗎這本書的閱讀,不但有助于我們理解博愛、自愛、父母之愛、上帝之愛等等,更能幫我們理解自己的生活。理解自我,洞悉幸福完整背后的秘密。
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是在于其無償?shù)慕o予性,無條件性,不論你身處何地,不論你是好是壞,只要你是母親的孩子,你便會得到母愛。這種愛不僅僅不需要用努力去得到,而且也根本無法用努力去得到,無法創(chuàng)造,也無法控制。在母愛中我們是處于被愛的地位的,我們務必學會如何把被愛轉變?yōu)槿?,轉變?yōu)閯?chuàng)造愛。我們要學會愛也需要學會給予,給予比得到更能使自己得到滿足,更能使自己歡愉,愛要比被愛更重要,當人們明白這些時,愛才能變成成熟的愛,“我被愛是因為我愛”。
弗洛姆指出:“關心、職責心、尊重和認識是相互依靠的。在成熟的人身上能夠看到這些態(tài)度的集中表現(xiàn)。成熟的人就是指能夠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揮自己力量的人。成熟的人只想擁有他自己的勞動果實,放下了獲取全力和全知的自戀幻想,并有一種謙恭的態(tài)度。這一態(tài)度的基礎是他內心的力量,單單這股力量就能使他進行真正的、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比绻麤]有尊重和認識,那么關心和職責心就會變成對愛人的一種控制。在感情里,尊重和認識十分重要。首先認識自我,自己本身要到達自力更生、獨立自主,而不依附或依靠他人;其次,要客觀地正視對方,認識他的獨特個性,并努力使對方成長,而不是要求他成為我期望的樣貌,這才是真正的尊重。
愛是自由不是控制
弗洛姆大叔筆下的愛,不是縱欲,不是瘋狂,也不是控制。占有并不是成熟的愛,這種了解的意圖在于施虐狂的極端性。人永遠不應該是實現(xiàn)他人目標的工具,人本身,就是一個目標,而不是他人的工具 。所以,依賴性極強的共生性結合是不足取的。怎樣才是成熟的愛情呢?
那就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獨立性的條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個性的條件下與他人合二為一。人的愛情是一種積極的力量,這種力量可以沖破人與人之間的高墻并使人與人結合。愛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與世隔絕感,但同時又使人保持對自己的忠誠,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來的面貌。在愛情中出現(xiàn)了兩個生命合為一體,卻依然保持兩體的怪現(xiàn)象。
真正的愛情只能產生于這樣兩個人中間,這兩個人都從他們生存的圈子里跳出來并互相結合,同時他們每個人都又能脫離自我中心去體驗自己。只有這種中心體驗才是人的現(xiàn)實,才是愛情的基礎。這樣體驗到的愛情是不斷地挑戰(zhàn),這種愛情不是避風港,而是一種共同的努力、成長和勞動。
只有當我自己達到獨立,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獨立地走自己的路,即不想去控制和利用別人,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尊重對方才成為可能。只有在自由的基礎上才會有愛情,正像在一首古老的法國歌曲中唱的那樣愛情是自由之子,永遠不會是控制的產物。
神之愛在體驗中得到統(tǒng)一
這一章是我最喜歡的部分,也是引發(fā)我思考最多的部分,卻又是最難通過三言兩語表述的。事先聲明,我對任何宗教都非常尊重,也從不認為東西方各宗教有高下之分。只是就弗洛姆大叔觀點和我個人喜好進行探討。
熟悉我的人應該都大概了解我還是比較欣賞和喜愛道家的思想。老莊的境界心向往之,雖不能至。沒想到古老的東方哲學居然也得懂了西方弗洛姆大叔的推崇。
西方哲學強調邏輯和思考,而東方哲學強調體驗和統(tǒng)一。
同亞里士多德邏輯對立的是人們稱為悖論邏輯的理論,在中國和印度的思想中這種邏輯占主導地位。悖論邏輯不是把重點放在思想上,而把重點放在體驗上。這一態(tài)度引起了一系列其他的后果。首先引起寬容。悖論邏輯引起的第二個變化是應該重視改造人,而不是一方面發(fā)展教義,另一方面發(fā)展科學。從印度、中國和神秘主義的宗教立場出發(fā),人的宗教任務不在于正確思考,而是要得到體驗并且要在聚精會神的禪坐過程中同一結成一體。
所以,東方宗教中,無論是婆羅門教,佛教還是道教,宗教的最終目的不是正確的信仰,而是正確的行動。因此東方的思想導致寬容和努力改造人自身(但不導致技術),與此相反,西方的立場導致不寬容、教義和科學、天主教和原子能的發(fā)現(xiàn)。
在占統(tǒng)治地位的西方宗教中對神的愛基本上就是相信神,相信神的存在,相信神的正義和神的愛。對神的愛基本上是一種思想上的體驗。在東方宗教中和在西方的神秘主義中對神的愛是一種對統(tǒng)一和愛的強烈感情體驗,這種體驗同生活中的每一種愛神的表現(xiàn)不可分割。
這一部分雖然我也大量剪切引用原文,但是邏輯上的剪切取舍很痛苦,不知道我有沒有通過自己的努力把原文更顯晦澀的邏輯(不管弗洛姆大叔的事情,翻譯的問題)讓大家看上去看的明白一點。
我想,這種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最終也許就是導致西方文學大部分希望全體人叫好,而中國文人只希望有一兩位知音足矣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