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恨歌》,空遺恨。沒有遺恨完整的友情,沒有遺恨完整的愛情,甚至沒有一份完整的親情,平白無故地成為情婦還心安理得,下面是由小編帶來的有關《長恨歌》讀書心得體會5篇,以方便大家借鑒學習。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愿做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長恨歌》
那是一條黃昏夢殘的古道,那是一渺春江花月的清波,那是一驛積淀了江楚流香的亭閣。著一條漫卷的青絲帶,映著斜陽走過碧坪,你輕曼的溫柔,異于北國的風雪,你的妖嬈更有著明晰的江南芳韻。江南的水無私的把你妝望,綠林熏陶成你的素雅,天生麗質一朝秀選,卻都化作淡淡的歷史傷云。
夜,靜的出奇。
你踏著唐朝宮殿的紅地毯,吟著那江南的曲賦信步而來。久睡的長安,投下一片卓麗的云彩,那是江南的水給她織的嫁衣嗎?“一枝紅艷露凝香”“春風拂檻露華濃”,這艷容勝過冬日里貞傲的梅和寺里的明肌香雪。舞曲也多情了,直要披上霓裳般的羽衣去回應這春來的歌唱。帝王手中的御筆顫動了。
或許這原本就是中唐的宿命,或許一方愛的曙光將要在冷冬擦亮,或許這都是冥冥之中從未休止的撥動的命弦。雄偉的望朝金殿,一派帝國端重的氣韻,也抵不住她輕盈的舞姿,和浪漫時節(jié)的回眸一笑。已再沒有了她的倩影。遠去的車跡,回首這雄偉的金殿,天摧殘星,月蝕清夜,玉階生怨……
那夜的馬嵬驛,在祭奠絕代的紅顏。
那夜的馬嵬驛,著裳的紅樹謝了。
那夜的馬嵬驛,好美,好涼。
明皇落淚了,哭的凄慘,哀惋。窗,開著,缺月無聲,門扉里透著沉沉的鼻息,青松漏著幾段光隙。昨日的記憶,是車如流水馬如龍;今日卻是伊人歸去,從此陰陽。
宮闕里,依舊有曾經舞動的羽衣,而那身影,在一場浮華之后,悄然離去。夜,真的很寂寞,晚初的村店,只有一聲斷斷續(xù)續(xù)的幽咽,只有黑森森的天空下,一襲霓裳濾出的滴滴清淚。
紅晝月弭,風輕掠。木積香山雪,冷宮闕。竹松懈,輕紗妝玉階。伊人眉籠,彤如月。月曳輕波,皎渡仙橋鵲。冷夜誰人解?
有人說:“她愛明皇,不愛天下。”
有人說:“她的擁有使千萬民眾一無所有?!?/p>
有人說:“她是紅顏禍水?!?/p>
我淡然對曰:“歷史非柔媚女子所主,世人只看到明皇墮落在漫舞飄飄的溫柔鄉(xiāng)里,卻看不到他自身的墮落。”
日月成為流年,她終于化為愛的殉鵲,天空一片澈藍。長生殿里,也許只有一對仙侶,在暗淡中撫琴,歌唱。
情感,是每一個人急需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從亙古就一直延伸至現在,基本上所有人就是因為情感而發(fā)生變化,好壞之間雜夾著情感,有的人深陷情感,無法澄清理性,或許下面提出的文章,會給我們一點啟示。
《長恨歌》出自白居易筆下,描寫著一段傳奇而又有著無限傷感的悲劇愛情,是一篇敘事詩歌,所謂這段“傳奇的愛情”的主人公不簡單,是當時的唐玄宗和四大美女楊貴妃。詩中前幾處就描寫到楊貴妃的美貌,最有名的一句就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言色”。只是笑,就如此多嬌。俗話說英雄難過美人關,有哪個男子不動心的?唐玄宗也不例外,立馬封楊玉環(huán)為“貴妃”,所以叫楊貴妃。從此以后,唐玄宗連工作也不做了,天天娛樂。朝廷日益昏庸,民不聊生,于是爆發(fā)出歷史聞名的——安史之亂。戰(zhàn)亂的鼓聲打破了宮廷的霓裳羽衣曲,皇帝不得不帶著楊貴妃和大臣潛逃,然而守護皇帝的將士執(zhí)意要殺害楊貴妃,因為是這個貴妃害的國家不得安寧嘛,所以唐玄宗痛心把楊貴妃殺害。當楊貴妃咽下最后一口氣時,南方的荔枝來了,(楊貴妃喜歡吃荔枝)留下了無限傷感……
從此唐玄宗想著楊貴妃,積郁成疾,最終也落到一個孤苦伶仃的悲慘結局。從這里,相信許多人已經有點同情這對特殊的情人了,這是一個悲劇的愛情,紅顏薄命啊!許多君王都是因為美人而把江山丟盡,何況唐玄宗,深陷于情感之中,無法自拔。更重要的是楊貴妃一下子享受盡人生的榮華富貴,人一旦享受如此高的待遇,換做是我,都不想丟開這些財寶啊!但正是這些財寶,才使得人性進一步迷茫,進一步貪婪,迷失了人生的方向。
我把人生的前端比喻成一個走在懸崖峭壁上的小路,人必定要經過這條小路,不斷進取的前進,把小路開辟成陽光大道。然而一路上必定險惡,有許多誘惑,一旦被誘惑,就像唐玄宗和楊貴妃,一下子跌入無窮的深淵,無法回到之前的道路,只能一點一點的被消逝,結局也是如此悲慘,遺臭千古。就說最近,現在許多人也是因為情感紛爭而犯罪,比如南平的小學生流血案件,和“富士康”跳樓事件,許多都是處理不好情感的問題而導致,這首歌雖然是個悲劇,但我們要從悲劇中了解到它中間的內涵。
印象很清楚,開始讀長恨歌時,是個冬天的雨天。讀完的那天,卻是晴天了。模糊了的人物,仿佛陳年的水墨畫,輪廓不清楚了,神態(tài)卻分明清晰。如果讓我來勾勒王琦瑤的形象,可能一張側臉的輪廓吧。高高的鼻子,朦朧而微張的眼睛,微微抿起的嘴唇,很上海的發(fā)髻。
我們都是王琦瑤??赐炅碎_篇的群雕象,想象在弄堂里長大的王琦瑤們,我不禁這樣感嘆。一樣的生活環(huán)境,一樣的成長背景,我們的血液里注定流淌著屬于這個城市共同的回憶。
分析一篇小說,很多人說要結合背景,深度挖掘背后的涵義。老師說,應該抓住那些讓自己心動的瞬間。閱讀小說,本來就是一種體悟式的體驗。我很同意后者的觀點。很多分析《長恨歌》的文章著筆于那個時代的命運和個人命運的穿插、糾結,也有不在少數的文章試圖從邏輯的角度給整個故事的發(fā)展一個合理的解釋。我都不以為然。首先,這個故事本來就是來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虛構,如果缺乏了藝術的手法,僅僅是鏡像發(fā)射般地把生活地本貌呈現在讀者的面前,我想可能就會少了很多靈氣。因為它藏了一些,露了一些, 編了一些,描了一些,這部小說才能釀出味道來。
理論部分到此為止。就個人感受來說,這部小說對我啟發(fā)最大的是兩種感情。透徹而強權,或者,若隱若現而溫婉。程先生愛開始得那么不設防備,我甚至在想,當程先生第一次從鏡頭里鎖定那雙眸子的時候,是不是,感情就此開始。我相信,捕捉程先生的遠遠不只王琦瑤本人,更多地是,她身上留下的關于這個城市的不可磨滅的印記。人都是喜歡回憶的動物。回憶和自己有關的一切。特別是看了電影《長恨歌》以后,我更加確定這個想法。梁家輝飾演的程先生,瘦弱而儒雅,仿佛隨時會走入老上海這幅畫,成為一個典型的背景。而王琦瑤年輕,清新而美好,卻不失上海的古典和弄堂里那種積年累月的精細瑣碎。這些特質在王身上完美地結合,不讓人沉醉其中也很難。比較理性一點解釋,這段感情證明了人是會愛上和自己相似地同類地動物。
而對于李將軍,似乎他的感情沒有那么簡單。復雜的軍界背景,復雜的社交圈,復雜的愛情關系。然而似乎又顯得簡單。從最開始見面,到最后生活在一起,只是一眨眼的功夫,沒有任何分辯的余地。這就是軍人的一貫作風吧。我看到這里一直在懷疑,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感情呢?這讓我想到杰克倫敦的一篇小說中,因為迷路而瀕死的人和受傷的狼之間的故事。在同樣惡劣的環(huán)境下,這兩種生物竟然會選擇惺惺相惜。相同的,我相信李將軍在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應該能夠遠見到性命朝不保夕,在他強大的外表下面,承擔的,是民族和國家的命運。然而就在這種情況下,他遇到了她,一朵小茉莉,初來乍到,卻注定浮萍命運。一樣的隨波逐流,一樣的面對命運的不可操控性,他對她是疼愛而憐惜的,亦或是,疼愛憐惜彼此共同的命運?我想,這可能再次證明了,人總是會愛上和自己相似的同類。
《長恨歌》故事的開始發(fā)生在驪山。驪山本就是多故事的地方,相傳女媧補天時就是在驪山挑選的五彩石;幽王也在此為博美人千金一笑烽火戲諸侯。而唐明皇李隆基,也在此遇見了改變自我一生命運的人——楊玉環(huán)。
那時李隆基還是一代明君,只是陪著愛妃武惠妃來養(yǎng)病而已,而楊玉環(huán),也僅僅是“楊家有女初長成,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蛟S那時的驚鴻一瞥,就已為日后埋下禍端。一見傾心,愛戀的情緒在心里日夜瘋長。
武惠妃最終在病魔的糾纏下解脫,玄宗痛失愛妃,悲哀絕望之時,他想起了驪山腳下,那天生麗質的楊姑娘。可那時,玉環(huán)已在他的親生兒子壽王懷中巧笑嫣然,應對自我的兒媳,他定是猶豫了許久的罷。道德與情感間,他定是輾轉反側了許久的罷。那樣的愛,即便在此刻也是要遭受冷嘲熱諷的,更何況在當時了,更何況他李隆基還是開創(chuàng)了開元盛世的明君。
終究是情難自禁,情難自禁,他不顧外人如何言語,將那“天生麗質難自棄”“回眸一笑百媚生”的玉環(huán)奪了來。夜深人靜時,在她面前,他不是高高在上的君王,也不是搶了自我兒子妻子的父親,他只是她的三郎。一個情意綿綿的三郎,一個只屬于玉環(huán)的三郎。
或許正是這樣的平淡,才讓玄宗對玉環(huán)刮目相看,才讓玉環(huán)“三千寵愛在一身”。才有了“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的荒淫無度,才有了“姊妹兄弟皆列士”“不重生男重生女”。玉環(huán)玉環(huán),既是情人又是知己,故有伯牙摔琴謝子期,今有隆基作鼓伴環(huán)舞。
“從此君王不早朝”,終究是不會有好結果的,安史之亂爆發(fā)了。她如此愛她的三郎,如何舍得他去親征,他可是開創(chuàng)了開元盛世的一代明君呵!所有愛戀,所有癡纏,在那一刻變作了“宛轉蛾眉馬前死”的凄涼絕艷。眼睜睜的看著心愛的人死去,該是何其的殘忍,何其的心痛,卻也只能是“君王掩面救不得”??捎癍h(huán)卻似當真怨他一般,竟然“魂魄不曾來入夢”,一次,都沒有。
以往“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的簡單甜蜜,這不屬于天家的簡單甜蜜,最終化為了“昭陽殿中恩愛絕”的落寞。天人兩絕,此刻只愿“天上人間會相見”??伞疤扉L地久會有時,此恨綿綿無絕期”啊!
人生若只如初見。若他當時只是單純的對楊家女一見鐘情,或許這愛便隨著時間流逝了,這杯具便不會發(fā)生了吧??晌蚁嘈?,若要他們再選一次,結果,定是相同的。
有人說,《長恨歌》是寫政治的,抨擊唐明皇的昏 庸;又有人說,《長恨歌》是寫愛情的,它歌頌的是唐明皇與楊貴妃的驚天地泣鬼神的悲傷的愛情故事。而我讀《長恨歌》,感受到的卻是極力渲染唐明皇和楊貴妃愛情的后面的白居易的悲傷。
古代男子,年紀很小就可以成婚,早婚可以說是一種社會傾向,所謂“成家立業(yè)”,先成家,后立業(yè)。按理說,在這種環(huán)境之下的白居易應該是很早就成婚了的,但是因為某種原因,他成為了當時社會上士族家庭很罕見的“大齡剩男”,三十多歲都還沒有結婚。這個“某種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就是湘靈。 白居易少年時住在符離( 今安徽宿縣符離集 ) ,和東鄰之女湘靈姑娘長期相愛,感情非常深厚 ,兩個人私底下約定了終生。但是,白居易的母親卻反對他們的愛情,覺得湘靈的門戶太低,不是白居易的良配,在“百事孝為先”的古代,一門婚姻沒有了父母的首肯那是根本就行不通的,縱然很愛,白居易還是不得不聽從了母親的話。但是作為對母親的抗議,他多年一直都沒有結婚,最后在母親的以死相逼之下結了婚。而那個時候,他37歲了,湘靈姑娘則終生未嫁。
有句話說,在文學作品里,寫別人就是寫自己,每一部作品都是作者內心的剖析和情感的流露。那么在《長恨歌》里,白居易極力描寫的,不只是唐明皇的愛情悲劇,更是他自己的愛情悲劇。 唐明皇因為被軍隊的逼迫,不得不賜死楊貴妃,“六軍不發(fā)無奈何,宛轉娥眉馬前死?;ㄢ毼責o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面對這一切,深情的君王卻只能夠“掩面就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在此時,白居易大概把自己當成那個悲痛無奈的唐明皇了吧,他的“軍隊”,就是他的母親。唐明皇是君王,比愛情更重要的還有他的國家,所以即使心痛,他還是選擇了犧牲楊貴妃;而白居易是人子,“百善孝為先”,在母親與湘靈之間,他也不得不放棄了自己的愛情。這該是怎樣的一種無奈呢?在這首詩歌中,白居易以相當大的篇幅描寫了楊貴妃死后唐明皇的痛苦與懷念,無論是春分桃花,秋雨落葉,雙目所睹之物,沒有一樣不能夠不夠氣他對那個心愛的女子的懷念。據說湘靈曾經送給白居易一雙鞋子,他終身都帶在身邊,“ 人只履猶雙,何曾得相似 ”,寫人寫己,這種惆悵,只有愛過的人才能夠懂吧。
愛情被現實打敗了的白居易,苦悶無處可說,他多么想見到湘靈,對他傾訴自己的一切,但是他不能?,F實是不能夠解決的了,他最后只能寄托于神靈。在《長恨歌》里,他給唐明皇和楊貴妃安排了一次相會,“七月七日長神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并且表達了彼此的愿望,即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無論人間還是天上,恩愛不覺。但是,他沒有像唐明皇那么幸運,他沒有能夠幫助他的道客,只能夠在半夢半醒間,在輾轉反側時,感嘆著“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我想,他應該是羨慕唐明皇的,他愛過,擁有過,轟轟烈烈過,即使楊貴妃是他的兒媳婦,但是為了愛情,他爭取了也得到了,而自己呢?只能夠在漫漫長夜,讓思念一點一點把大腦吞噬,痛徹心扉。
“我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xiāng)。我有所感事,結在深深腸”,這是白居易的《夜雨》, 寫于元和六年,時年白居易四十歲 。 讀了《長恨歌》,我終于明白為什么讀到這句時我會有流淚的沖動,在那場刻骨銘心的愛情里,他到底失去了什么,此生,再也挽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