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中積累了不少感想和見解時,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這樣可以養(yǎng)成良好的總結方法。論語閱讀心得100字要怎么寫?接下來給大家?guī)碚撜Z閱讀心得100字,方便大家學習。
讀《論語今讀》對于我的教育教學工作也有很大的啟發(fā)。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孔子說:“不刺激便不能啟發(fā),不疑慮便沒有發(fā)現(xiàn)。指出桌子一個角,不知道還有另外三個角,我也就不再說了?!?/p>
孔子的啟發(fā)誘導教學方法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實施啟發(fā)誘導教學方法必須抓住合適的時機、把握好“度”;二是實施啟發(fā)誘導教學方法必須明確要求、觸類旁通。
“憤”是學生經(jīng)過思考理解了教學內容中的部分意思,但又未能徹底弄明白而產生著急的心情;“悱”則是學生經(jīng)過思考想把自己的思想表達出來時,卻又找不到恰當?shù)难哉Z來說清楚自己的意思因而十分著急的情形。以前我們在教學時往往在學生“憤”與“悱”的時候,不是點撥,讓學生去悟。而是著急于學生吞吞吐吐的話語,替學生把自己的理解說出來。如果學生處于“憤”與“悱”的狀態(tài)時,教師先給學生講解課文和點撥學生表達。針對那些“似懂非懂、似會非會”的東西因勢利導、啟發(fā)點撥,才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迫切地希望通過主動學習來掌握它。
就這樣由自己喜歡的孔子及弟子的言論到李澤厚先生解讀,通過先生的指引,我深入論語的精髓和意境之中,連帶著發(fā)掘自己意識深處的文化皈依與人生目標。,感覺《論語今讀》就是這樣的一本好書,讀它的過程,也就是同先生交心談心的過程,先生以其敏銳的視角、淵博的知識與沉重的人生經(jīng)歷,給我們閱讀論語,審視自我,打開了一扇美麗的窗戶,因此,這本書我讀得很慢,邊讀邊思考邊學習,感覺對論語的理解越來越多了。
說來也巧,6月中旬開始讀這本書之后,南方人物周刊最新一期的封面人物剛好是李澤厚,標題是:八十李澤厚,寂寞的先知。
他也是一個傳奇性的人物。二十幾歲即因與美學名家朱光潛論戰(zhàn)而成名,八十年代他的學術性的美學書籍居然在社會上風靡一時,影響了整整一代人。
讀了整整一個月,終于將這本500多頁的書讀完,非常、相當有成就感,畢竟是第一次全部讀完這本書(也為自己汗顏,畢竟這也是系里的必修啊!)
此前最接近孔子的一次,就是讀錢穆的《孔子傳》,比起他的《論語新解》,這本書相對簡單易讀,而且呈現(xiàn)出的孔子形象,也比較可愛。
對《論語》的解讀,幾千年來從未停止,最近的不是有于丹的“心靈雞湯”式么?比較出名的幾大學派,有漢代董仲舒,宋明理學,現(xiàn)代儒學等等。人家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論語》的開頭,就明確指出,這本書在于還原一個真實的孔子,一個在原始氏族制度瓦解的社會里奔走救贖禮崩樂壞的時代的孔子。
黑格爾曾經(jīng)嘲笑論語就是一本人生箴言,根本沒有哲學思辨的成分。當我們從前三三兩兩讀著《論語》里的篇章時,得出的結論可能也正是如此。
而李澤厚則否定了這種看法。《論語》不是散漫的無體系的格言。相反,通篇讀完,孔子的思想已經(jīng)浮出水面。書中闡述了他的哲學、教育及政治思想。
但中國人確實不善于思辨哲學,《論語》所體現(xiàn)的哲學為“實用理性”,即一切思想均可應用于政治和生活。因此與西方的哲學體系分發(fā)為兩種不同的體系,這種體系的分別也正是東西方文化的差別所在。
孔子思想的源頭及最終的理想即是原始氏族社會時期的社會關系。氏族長不僅在政治上統(tǒng)領族人,而在在思想道德上,也是部落的典范,比如堯舜。因此,中國人對統(tǒng)治者向來要求“內圣外王”,及“社會性公德”與“宗教性私德”不分。同時,這些首領是由古代負責與上帝溝通的巫師發(fā)展而來。也造成了中國社會的政教統(tǒng)一??鬃拥呢暙I之一,在于對氏族社會形成的一些典禮,禮儀,重新進行解釋,內化為中國人心中的情感,即“仁”。比如守孝三年的制度,古已有之。而在孔子這里,就解釋成了,嬰兒從出生到脫離父母的懷抱有3年的時間,因此孝子要用3年的時間來報答父母,已寄哀思。"禮"經(jīng)情感化而變成“仁”(所謂“情本體”),內化為中國人的文化積淀,團結了整個民族。
以上所述的“情本體”“兩種道德”等等,只是《今讀》所闡述的基本的理論基礎?!墩撜Z》各章,從一些細節(jié)方面對這些理論進行解釋、補充及說明。
當然,《今讀》的目的之一是還原真實的孔子。如果在讀《論語》之前,讀者不去接觸其他各家的闡釋,則各章中所顯現(xiàn)出來的孔子形象,也絕不是后世所看到的在神壇之上受人膜拜的圣人。
比如,孔子的“經(jīng)”與“權”,即原則性與靈活性。理論上三年守孝,那如果守孝一年之后,你覺得自己可以接受錦衣玉食,孔子也認為可以,因為守孝是為了寄托哀思,時間只是一種表達方式。比如,如何報怨?以德么?不是,孔子說,要“以直報怨”,公正對待,這就是報答別人怨仇的方式,犯不著人家打你左臉,你右臉也伸過去給人家打......
孔子的弟子中,除了顏回最為人熟知之外,《論語》中所刻畫的其他的人物,也各有特性,栩栩如生,如勇猛的子路,好辯的宰我,遲鈍的樊遲,修身養(yǎng)性的曾子,一心從政的子張等等。對待不同的學生,孔子的教育方法也不同,可謂因材施教也......
松下幸之助創(chuàng)辦的旨在培養(yǎng)青年政治力量的松下政經(jīng)塾,將《論語》列為學員必讀科目,且必須熟練背誦?!墩撜Z》的魅力,跨越時代與國家。如果有時間,還是可以多讀幾遍滴!
在這個假期里,老師又上我們背誦了《論語》這本書,再次走進論語,給我的感受有很多……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智慧啟迪著一代又一代的人,所以后人稱他為“圣人”,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孔圣人。
《論語》教會我如何學習,例: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的意思是: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fā)現(xiàn),就可以當老師了。
《論語》又教會我如何做人:例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這句話的意思是:作為一個人,卻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如何行走呢?
《論語》還教會我如何孝順父母,例如: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子父之道,可謂孝矣。這句話的意思是:其父母健在的時候觀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后就要觀察他的行為,三年后沒有更改父母的為人行動,那就算是孝道了。
如果下次還能再讀到這本書,我一定會更加認真,更加仔細的閱讀!
大家讀《論語》會發(fā)現(xiàn),這里面經(jīng)常出現(xiàn)一個詞:君子。我們直到今天還常常將其作為做人的一個標準,說某某人非常君子。但是究竟什么是君子呢?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一部短短兩萬多字的《論語》,“君子”這個詞就出現(xiàn)了一百多次。我們把孔子對于君子所有的言語、界定、描述總結在一起,會發(fā)現(xiàn),大概做一個君子要有幾個層次上的要求。
做一個善良的人。這是君子的第一個標準。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與內心。他的內心完滿、富足,先修繕了自我修養(yǎng),而后表現(xiàn)出來一種從容不迫的風度。
司馬牛曾經(jīng)問過孔夫子,什么樣的人才能夠稱為君子呢?孔子答:“君子不憂不懼?!彼抉R牛又問:“不憂不懼,就可以叫君子嗎?”
他可能覺得這個標準太低了。孔子說:“反躬自省,無所愧疚,當然沒有什么可憂可懼的?!蔽覀儼芽追蜃拥囊馑嫁D換成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
一個人反省自己的行為,而能夠不后悔、不愧疚,這個標準說低也低,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到;說高就是個至高無上的標準,大家想想,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經(jīng)得住推敲,實在又是極不容易的事。所以孔子才把它作為君子的人格標準。
孔子在給學生講課的時候曾經(jīng)很認真地跟他們討論過君子的問題,他說:“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p>
孔子一上來很謙虛, 說“不憂”、“不惑”、“不懼”這三點自己做不到。什么叫“仁者不憂”?
就是說,一個人有了一種仁義的大胸懷,他的內心無比仁厚、寬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細節(jié)不計較,可以不糾纏于小的得失。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內心安靜、坦然。什么叫“知(智)者不惑”?
在區(qū)區(qū)半個世紀之前,一個人一生可能就在一個單位,婚姻基本上不會有任何變動,從小到老可能就住在一個大雜院里。人們的煩惱可能是生活的或然性和可選擇性太小。
但在當今社會,我們的痛苦不是沒有選擇,而是選擇太多。這是一個繁榮時代帶給我們的迷惑。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內心的選擇能力更強大。當我們很明白如何取舍,那么那些煩惱也就沒有了,這就是孔夫子所說的“知者不惑”。
什么叫“勇者不懼”?用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兩強相遇勇者勝”,也就是說,當你的內心足夠勇敢,足夠開闊,你就有了一種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一個真君子做到了內心的仁、知、勇,從而就少了憂、惑、懼。孔子說這三條我做不到。子貢說“夫子自道也”―――您說的不就是您自己嘛!大家看,孔子告訴我們的做人標準,不是苛責外在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時間、精力,用來“苛責”內心。
一個人內心對自己要求更嚴格一點,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我們今天老說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窩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憫別人很多的過錯,可以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立場上想問題。
因此,只有真君子才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既不抱怨老天爺不給我機會,也不抱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了解我。一個人內心沒有了“憂”、“惑”、“懼”,自然就減少了對外界的抱怨和指責,也就增強了把握幸福的能力。而增強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學習的終極目的。
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古人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今人學習是為了炫耀于人、取悅于人。
真正尊崇學問的人,他的學習是為了人心靈的建樹。從書本上學,從社會上學,從小學到老,無非是學習一種把握幸福的能力。
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知識、有教養(yǎng)、而且內心忠誠的公民,然后以此在社會上安身立命,學習的目的就是完成這么一個自我角色的建立和提升。
而“為人之學”又是什么呢?它是把學到的知識當成工具,當成一種技能,以之謀一份職業(yè),為自己謀一份福利??鬃釉?jīng)直截了當?shù)馗膶W生子夏說:“女(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就是說, 你要想著提高修養(yǎng),不要老惦記眼前的一點點私利。
孔子從來不說做君子就要像誰誰誰那樣,在孔子看來,做君子就是做一個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從今天做起,讓自己成為內心完善的人。因為只有你的內心真正有了一種從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
一個人有什么樣的朋友,直接反映著他的為人。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朋友,從一個側面體現(xiàn)了一個人的價值取向、人生觀、世界觀。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是很相信這句話的。這并不是說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即使現(xiàn)實的可悲的社會中真正的平等仿如天方夜譚。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一起的機會總會相對多一些,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愛好、共同的處世哲學……正是在諸多可以彼此理解容納的基礎上,才會成為朋友。事實上,你不能期望貴族會從心里真正接受平民成為他們的一份子。他可能對你和藹可親、體貼照顧,那是一種教養(yǎng)、一種禮儀、一種體現(xiàn)自身優(yōu)雅高貴的表現(xiàn)形式。無法通徹地了解相互的生活習俗、知識結構、文化構成等等,又何來的溝通和所謂的心靈碰撞?又談何長久的相處、融合及接納?
以前總說門當戶對是封建毒害的殘余,但真的沒有更現(xiàn)實的意義嗎?就我看來,它是為婚姻做一些必要的、經(jīng)常被忽略的、精神層次上的鋪墊。當然,我并不是說要把其當成一種鐵定律例來執(zhí)行,而是認為應該作為必要的參考來對待。
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好的朋友是良師,他潛移默化地影響你的思想、行動,令你覺得快樂幸福,生活處處充滿陽光;好的朋友不見得時時刻刻陪伴在身邊,卻可以在你需要的時候默默地站在你身邊,也許僅僅是一個眼神、一句話語、一種態(tài)度、一份默契。
但是再好的朋友,也是需要距離的。否則就是非愛行為,就是事君數(shù),思辱矣;朋友數(shù),思疏矣。
那么如何可以結交到好的朋友?最根本的,讓自己成為善良的、樂觀的、幸福的人,使自己與這些美好的品德相貼近,那么至少可以在與這樣美好的人相遇時共品一杯茶。
細品《論語今讀》后,發(fā)現(xiàn)它所帶給我的啟示,絕非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上,作者在里面所提出的很多觀點,不僅向我呈現(xiàn)了《論語》的一副全新的面貌,讓我開始摒棄以往對《論語》的不合理的偏見,試圖重新辯證地去看待《論語》,而且給我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塑造注入了新的元素,我發(fā)現(xiàn),《論語》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可觸及的圣賢之言,它與我們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是有著密切聯(lián)系的,在此,我將從不同方面細論我讀《論語》及《論語今讀》時所得的體會。
對于求知,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币嗉矗瑢W習而不思考,迷惘;思考而不學習,危險。就我的理解而言,此處的“學”應指掌握生活中事物運行的規(guī)律,它既囊括了我們課堂上學習到的物理、化學、音樂等科目的知識,也包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所聆聽到的教誨。由于經(jīng)過長期實踐的證明,它總是具有正確性與客觀性。因此,“學而不思則罔”里的“學”是屬于理性范疇的。反觀“思”,思考,應指個人的對生活中事物的思考,與“學”相反,它是主觀而感性的,雖然它未必總是正確,但因為它是由每一個個體獨自進行的,因此它獨特并且真實可感,對個體的發(fā)展起著舉足輕重、無可替代的作用。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我 非常敬佩 他,是因為他視人如己,要求統(tǒng)治者關愛弱者,愛護 百姓,他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治國思想,四處游覽、講學?!叭省笔撬乃枷氡憩F(xiàn),除此之外,孔子還主張以德教化人們,以禮治理國家,他有一部著作,名為《論語》。
《論語》集治國、修身、齊家、平天下于一身,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華之所在,我在學習論語的過程中,學到了許多的知識,在《論語》集里,有許多句子是可以做為我的座右銘的,也有許多句子是終身受用的,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的意思是這樣的,學自己要對別人做什么時,先想想自己是否愿意承受這樣的事,如果 自己不愿意承受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
我覺得《論語》這種為學的精神也是我們效法的地方,《論語》里面的這種人生修養(yǎng) ,我認為是永遠年輕的,所以這種學習道德,能“茍日新、日日新”,我還是進步的,隨時有新的境界。
說到學問,人們自然會聯(lián)想到《論語》,而《論語》是至圣先師——孔子所言之記錄。
論語之所以被全世界所推崇是因為這本書包含了“仁德孝學禮和知”七個方面,是人們共同追求的。時至今日,論語已經(jīng)被世人們牢牢銘記在心。
其中,讓我深有感觸的一句話是我對《論語》敬佩的原因
“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也”意思是:“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根本?!痹谇暌郧暗墓湃嗽缫讯昧诉@個道理。何為父母?即生育、撫養(yǎng)你的人,你的生命是父母賜予你的。何為長輩?即呵護,疼愛你的人,你的成長是長輩見證的。這么看來,尊敬他們不是一件理所應當?shù)氖聦?。這樣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問題,卻有多少人沒能去做到的?
我們常常在新聞上看到這樣的新聞,某青年因家長幾句怨言,竟大打出手,下手絲毫不留情。面對這樣一個嚴重的社會現(xiàn)象之中,有多少問題存在?想必人之初,性本善,就算受到種.種原因的綜合影響之下,也不可能做出這種行為,定是平時所積累的不滿就此宣泄。而不滿又從何而來?就是不尊重開始的,你的不尊重,導致了你的不滿,心中有個念頭:總想著他們憑什么說我,對我這么不尊重。然則是你從一開始就錯了,多一份尊重,就多一份寬容與理解就少了許多不必要的口角。
其實,尊重是相對性的,應該尊重父母為先。他們也曾有過尊重他們的父母,也想讓你明白,也許他們出發(fā)點錯了,但他們總比你理性許多,說歸說,但有個度,干出一些出格的事就不是正當?shù)男袨?。尊重你的父母,他們定會尊重你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以尊重為前提。不要以為他們是你的父母就不覺的什么了,相反他們還是你最重要的人。
“孝弟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這是《論語》所告訴我們的,也是我人生中的一盞明燈,指引著我,不讓我迷失在社會這片汪洋大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