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認為《內經》確屬中醫(yī)學術之淵源,但也承認中醫(yī)學術確需發(fā)展,二者應協調統(tǒng)一,承認《內經》的理論不完備性,恰恰是當今中醫(yī)學子的機遇與挑戰(zhàn)。下面是由小編帶來的有關黃帝內經讀書心得5篇,以方便大家借鑒學習。
進入中醫(yī)藥大學兩年多了,學習了中醫(yī)基礎理論、中醫(yī)診斷學基礎,之後還讀過與專業(yè)相關的玉龍賦、標幽賦等,但就是不曾正式拜讀過黃帝內經,卻又總能在講學中獲知一言半語,且這些引用對所對應的病癥總是描述得恰到好處,這就撓的我心癢癢的。不禁想:黃帝內經會是怎樣的奇書呢?
懷著這樣的心理,我翻開了黃帝內經素問。簡單看過注家對黃帝內經的介紹,就開始進入正篇。
素問不愧是經典言論,一開始就道出了"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的問題,并提出了養(yǎng)生的原則和方法: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jié),起居又常,不妄作勞……可謂是一針見血,但這不是它最厲害的,最難得的就是找到了生命與自然的聯系,并用非常通俗卻又變化無窮的陰陽反映其規(guī)律。古人以陰陽論道,可敬可嘆。
我認為,黃帝內經的偉大不在于理論,而在于提出理論前長期的觀察探究。比如,"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的闡述就是對人體生長發(fā)育成熟衰老的概括,還有四季虛邪與臟器的對應,等等,無不體現了黃帝內經非常扎實的觀察驗證基礎。這種發(fā)現問題,觀察矛盾,尋找規(guī)律的探究精神正是每個醫(yī)者所需要繼承的。
很多外行人認為黃帝內經太老了,已經跟不上新時代要求了。但黃帝內經的思想偏偏是超前的,其中提出的養(yǎng)生之道還被到處引用,被奉為圭臬。而且黃帝內經"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的治療思想不知又比西方預防觀念早提出了多少年,而且至今仍具有寶貴的借鑒價值。之所以我們常稱其為經典,正是其中的很多話都是不刊之論。
黃帝內經之所以是中醫(yī)學,甚至是所有醫(yī)學的必讀書,并不是說它囊括了所有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方法,而且它也做不到,真正值得借鑒的就是其中對人體五臟六腑、經絡等做出了基礎論述,正所謂名不正嘖言不順,要論治,就要辨證,要辨證,就要審癥求因。有因才有果,正是黃帝內經給出了因,才會有中華醫(yī)學這個果。在五臟生成篇、五臟別論篇等篇里,黃帝內經記述了五臟六腑的基本特點;在三部九候篇、玉機真臟論篇等篇中,黃帝內經論述了切脈的部位與方法,脈象隨季節(jié)的變化規(guī)律等等;更讓我驚喜的是,在黃帝內經的寶命全形篇、八正神明篇等篇中找到了當初學習刺法灸法學時的原: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臟已定,九侯已備,後乃存針……這些熟悉的字句讓我對黃帝內經更加親切了。另外,黃帝內經中在臟腑氣血的基礎上,提出了以"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為中心的邪正盛衰理論,合并經絡,闡述熱病、咳、痹、痿、厥等疾病的病因病機,治則治法,以減輕百姓遭受病厄之苦。
要說黃帝內經的特點,我第一個想到的詞就是"變化",舉個例子,在咳論篇中的一個問題:肺之令人咳何也?而回答是: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從中,我認識到即使是一個癥,也是無窮變化的,更何況治療方法呢?黃帝內經的思想很博大,能包容,在異法方宜論篇中說到,一病而治各不同,地勢使然也。東方之砭石,西方之毒藥,北方之灸焫,南方之九針,中央之導引按蹻,雑合以治,各得其所宜也。
而黃帝內經之靈樞,別名針經,大多是針灸經脈腧穴的理論,在經絡腧穴學的程的學習過程中多有背誦,其中的內容讓我對人體又有了新的理解,而不僅僅停留在解剖的層面上,也從中更加深刻理解了臟腑之間的聯系,啟發(fā)我產生了很多新的思路:例如,講手太陰肺經運行時,一句"還循胃口"便提示了治療肺病時兼顧胃的調理以增強療效的可行性。
《黃帝內經》作為我國最早、地位最高的中醫(yī)巨著、中醫(yī)養(yǎng)生學之源的國學瑰寶,自古至今,引起了無數人對它的崇拜、深思,但《皇帝內經》是我們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經典,其思想博大精深,泛泛而讀,往往只能似是而非。最近,通過對《黃帝內經》的學習,對于其養(yǎng)生思想頗有一些體會。
現在,人們生活空氣污染、快節(jié)奏、高壓力的生活狀態(tài)里以及不良的生活習慣,很多人身體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進而引發(fā)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現代疾病”,而且年輕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因此養(yǎng)生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何為養(yǎng)生,就是以自我調攝為主要手段,以推遲衰老、延年益壽、提高生活質量為目的的多種保健方法的綜合。 《黃帝內經》被公認為中醫(yī)養(yǎng)生學之源,可見受推崇程度非同一般,其提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思想,《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就是說上等的醫(yī)生不是去治療已經得了的病,而要在沒有得病之前,就讓它不得病。對于未病先防,《素問·上古天真論》曰“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也就是說對外要適應自然環(huán)境,避免受到六淫之邪的侵襲;對內要調養(yǎng)精神志意,避免精神刺激、情志變化,充分的體現了《黃帝內經》 “天人相應”和“形神合一”兩個基本的觀點,也就是整體觀。
“天人相應”是說人來源于自然,生長于自然,不管人類文明如何發(fā)展,科技是如何的進步,人類終究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須得要遵
循自然界陰陽四時的規(guī)律?!秲冉洝诽岢?“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wèi)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wèi)氣沉”。人與自然具有相通、相應的關系,不論四時氣候,晝夜晨昏,還是日月運行,地理環(huán)境,各種變化都會對人體產生影響。順應四時氣候變化規(guī)律,是養(yǎng)生保健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鹅`樞·本神》指出:“智者之養(yǎng)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jié)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僻邪不至,長生久視”,也就是說人體必須“順其自然”四時氣候的變化,適應周圍外界環(huán)境,使機體與自然環(huán)境相協調,以增進人體的健康。所以在這個自然界的大系統(tǒng)中要想求得自身平衡,首先是遵循自然界正常的變化規(guī)律,其次是慎防異常自然變化的影響。但順應自然規(guī)律并不是被動的適應,而是采取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掌握自然變化的規(guī)律,以期更快更好的適應外界環(huán)境的變化。
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的物質存在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所以人體所需的飲食也應與自己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相適應。正如生活在潮濕環(huán)境中的人群適量地多吃一些辛辣食物,對驅除寒濕有益;而辛辣食物并不適于生活在干燥環(huán)境中的人群,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形成了各個地方特色的飲食。一年四季不同時期的飲食也要同當時的氣候條件相適應。冬季常吃紅炯羊肉、肥?;疱?、涮羊肉等,有增強機體御寒能力的作用;而在夏季常飲用烏梅湯、綠豆湯等,有消暑解熱的作用,這些都是天人相應在飲食養(yǎng)生中的體現。
“形神合一”是說人體的精神活動和身體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中醫(yī)學認為有形體才有生命,有生命才能產生精神活動和具有生理功
能,形體是本,神是生命活動及功用。所以《素問·八正神明論》曰“血氣者,人之神”,《 靈樞·平人絕谷》曰“神者,水谷之精氣也”。無形則神無以附,無神則形不可活,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分離。 形體是人生命存在的基礎,有形才有生命并產生精神活動和生理功能。形乃神之宅,養(yǎng)形為養(yǎng)生之首要。生命在于運動,通過運動強其形,可以使人體筋骨強健,氣血經脈通暢,臟腑經氣充實,功能旺盛,氣血調達,通過“外煉筋骨皮”,由外至內,促使體內陰陽平衡,身體盛壯,但養(yǎng)形不能過度,過度了就會積勞成疾。《黃帝內經》曰:“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黃帝內經》在國學經典中的地位非常獨特,它是一本以圣王命名的書。這就意味著生命之學在我國古代文化當中,被認為是帝王之業(yè),是大功德和大慈悲。
說到生命活力,我們經常會用這樣的一些詞匯:魄力,精神,膽識,意志,聰明等,這些都是代表我們生命活力的詞,代表我們領導力的詞。
什么叫魄力?在中醫(yī)里,魄是肺的神,肺的神明。所謂"神"又是什么意思呢?神是精足了以后的外現。所以"魄"是肺氣足的體現。而魄力的"力"就關系到我們的另一個臟器——腎。在中醫(yī)看來,我們的力量都來源于腰,都來源于腎。所以,"有魄力"指的是肺和腎兩個臟器的精氣非常充足,所以做事才能氣壯山河,才能夠出大手筆。而肺和腎這兩個臟器在中醫(yī)里又居于先天的范疇,關涉到我們的本能,所以我們說的魄力是學不來的,它是我們身體當中的本能的一種外現。如果你魄力不夠,只能說明你先天肺氣不足,腎精不足。
在中國,許多人對中醫(yī)常識都有一種耳熟能詳的感覺。比如說老百姓并不懂醫(yī)學,但是他們每天都在運用一些醫(yī)學方面的知識。用古話說,這叫做"日用而不知",就是天天在用,卻不知其中道理,介紹兩個例子。
我們中國人練功的時候,我們打大自然太極時,第一個動作通常是"兩腿分開,與肩同寬".那么先伸左腳和先伸右腳有沒有不同?中醫(yī)認為,左肝右肺,左邊為肝氣,右邊為肺氣。左邊為肝,主血。所以一定是先伸左腳,先開血脈。因為血的運行比氣的運行要慢,這樣氣血才能平衡。為什么還要"兩腳與肩同寬"?就是要打開大腿內側的三條陰經,然后腳尖再微微內扣,大腿外側的三條陽經也就隨之開啟。如果兩邊陰陽經沒有感覺,這個站立姿勢對練功就沒有任何意義。
為什么說"冬吃蘿卜夏吃姜,不用醫(yī)生開藥方".夏天,我們的'陽氣全部浮越在體外,身體內部形成了一個寒濕的格局,人體的脾胃是最虛的,消化能力也是最弱的,所以我們在夏天要吃一些姜,古人還有一句話是"上床羅卜,下床姜".下床姜,就是當人起床以后,可以吃一些姜類的,溫熱的,宣發(fā)的東西,在中醫(yī)里,生姜經常來入藥的,它是助陽的,助生發(fā)的。所以可以吃一些姜來使你的陽氣更加振奮。
冬天的時候,我們的陽氣全部收斂了,身體的內部就形成了一個內熱的格局,"上床蘿卜"就是指在晚飯時應該多吃蘿卜,因為蘿卜是順氣的,它能夠增強人的消化能力,讓人在夜里有一個很好的睡眠。
這些道理,我們是可以從日常生活中領悟到的。所以,日常生活中,只要把這些細節(jié)問題都掌握了,身體的很多問題都能解決。這也是《黃帝內經》中所倡導的一種養(yǎng)生之道。簡單的說就是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鍛煉身體。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病從口入”,飲食科學與否直接影響人類身體,影響人的壽命,所以清閑時間隨手拈來《黃帝內經》——祖國醫(yī)學之最早的一部經典著作,從中醫(yī)角度講述四季養(yǎng)生之精髓,與大家共享。
春季養(yǎng)陽養(yǎng)肝是關鍵。多吃甜少吃酸。韭菜炒蝦仁很補陽。補陽三將 蔥 韭菜 蒜。黃豆芽可延年益壽。結石缺鈣不能吃菠菜。每天梳頭一百下增加陽氣。五谷雜糧養(yǎng)肝。不可空腹吃蒜。濃茶和西紅柿預防口腔潰瘍。枸杞滋補肝腎?;ㄉヂ楹顾ダ?。
夏季養(yǎng)心是健康長壽之道。排汗就是排毒。不可涼水沖腳以免風濕。舌頭淺紅,紅潤柔軟,運動經過,味覺靈敏,語言流利表示心臟功能良好。清火很重要,開心也養(yǎng)心。人參最養(yǎng)心。貼靠冰涼容易傷陽氣。多吃蔬菜水果,胡蘿卜,花生,土豆,苦瓜,綠豆,豆腐,蓮藕,啤酒。夏天吃酸點幫助止汗,西紅柿,楊梅,山楂,少吃甜食。吃苦菜苦茶蒸發(fā)體內濕氣。多吃淡味,空心菜,冬瓜。血熱之人吃涼血食物,雪梨,苦瓜,苦菜,絲瓜,螃蟹,鴨肉,西瓜皮。補水吃冬瓜,黃瓜,絲瓜,苦瓜。殺菌吃蒜,洋蔥,韭菜,大蔥,香菜。夏天早餐吃的營養(yǎng)很重要。綠豆時間煮長點清熱解毒。起床后,早上10點,下午3·4點,晚上睡前都該喝水。實熱體制人吃蘋果,虛寒體制吃荔枝,西瓜,芒果,梨,香蕉。晚睡早起,沐浴刷牙。薰衣草驅蚊。吃大蒜過口服維生素B,產生蚊子不敢接近的氣味。蜂蜜,海帶,豆豉,酸奶,豆?jié){,鵪鶉蛋,鹽水預防夏季皮膚病。每天至少洗臉兩次,不要每天洗發(fā)。水果:西瓜,草莓,楊梅,枇杷,水蜜桃,菠蘿,椰子,龍眼,芒果。蔬菜:黃瓜,苦瓜,番茄,茄子,空心菜,豆類,豆腐,白木耳,生姜,大蒜,辣椒,醋。
秋季養(yǎng)生:秋季養(yǎng)陰,食物遠離辛辣燥熱,吃滋陰潤肺的梨,番茄,蜂蜜以及乳品。 多去實在空氣清新的地方深呼吸鍛煉,接近泥土,地氣,可以赤足接觸地氣。秋季易上火為陰虛體質,多吃黑木耳,芝麻,海參,鱉。秋季養(yǎng)肺,多進行深呼吸。笑也能增強肺活量。秋季多喝開水,淡茶,補充蛋白質,如雞蛋,魚肉,豆?jié){,牛奶,多吃養(yǎng)肺的蘿卜,西紅柿,藕,梨。秋季少吃辛辣,多吃酸的食物,如蘋果,橄欖,石榴,柚子,枇杷,葡萄,卷心菜,菠菜有益潤肺。吃微甜的蜂蜜,芝麻,杏仁可以緩解秋燥。企圖少吃苦味的失誤,以免損害肺臟。企圖多吃白色失誤,如白蘿卜,白菜,冬瓜,百合,銀耳,蓮藕,蓮子,白菜。胖的人多吃魚片和豆腐。菜花和西蘭花可以活血止咳,解毒抗癌,補肝益腎,最好先用熱水燙后再炒。把黃豆或者綠豆泡在水中生存豆芽,有益清熱姐夫,養(yǎng)生保健。秋天吃梨比吃藥補!多吃平性水果,如葡萄,菠菜,菠蘿,木瓜,蘋果,橙,芒果,李子。香蕉潤腸,降壓。棗,健脾,益氣,和中。蘋果可止泄,但腎炎,糖尿病少吃。橘子健脾開胃,溫肺止咳。秋季養(yǎng)生,喝烏龍茶,菊花茶,蘿卜茶,銀耳茶比較好。菊花茶應選取又小又丑顏色泛黃的。做雞湯要冷水下鍋,八成熟放鹽。桶裝水應該晾一晾,等臭氧消散再喝…多吞口水能防止老年癡呆。吃好早餐是暖胃第一步。海帶,芝麻,木瓜,韭菜,竹筍,香蕉,杏仁,白蘿卜,芹菜,菠菜,冬瓜,木耳。早上5到7點拉大便最好。男的要多吃海鮮,少吃辛辣…秋天運動微汗即止。辛辣食物少吃,避免上火。
冬季養(yǎng)生:冬季是養(yǎng)精蓄銳的季節(jié),講究以藏為本,要儲藏脂肪來抵御寒冷,要積累體能為來年做準備。冬季寒冷,容易損耗陽氣,所以冬季養(yǎng)腎很關鍵。養(yǎng)腎圍繞于一個“水”字。養(yǎng)腎也貴在運動,散步,慢跑,打球,做操,練拳舞劍,都是適合冬季鍛煉的項目,鍛煉完要及時換取汗?jié)竦膬纫?,以防感冒。冬季要講究養(yǎng)陰和避寒,該滋陰就滋陰,要保持心情愉快,并且節(jié)制性生活,清心寡欲,以養(yǎng)陰精。冬天多曬太陽能夠調節(jié)情緒。冬天吃清淡滋陰的食物,水產類:帶魚,鯧魚,鱸魚,鯽魚,草魚,鰱魚,鳙魚,黃鱔,河蝦,海蝦,淡菜,海參;畜禽類:豬肉,羊肉,牛肉,雞鴨肉,豬肚等;雜糧類:糯米,高粱,大米,小米,燕麥;蔬菜類:韭菜,白蘿卜,胡蘿卜,土豆,南瓜,大白菜,山藥,甘藍,香菇,芹菜,菠菜,冬筍,辣椒,大頭菜,香菜,大蒜,生姜,洋蔥;黑類: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棗,黑木耳,海帶,紫菜,烏雞;水果:香蕉,生梨,蘋果,大棗,桂圓;豆類:豆腐,豇豆,扁豆,黃豆。冬季少吃辛辣,適量吃點酸性的食物,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蘋果和橘子。冬季要注意喝湯,健康的人喝素湯或清淡的湯,體虛的人喝肉湯,如豬血湯,牛肉紅棗湯,羊肉湯,當歸烏雞湯。燉湯用砂鍋很不錯。御寒時,一晚熱粥勝過冬季補藥。又丑又甜的水果冬季最支部,梨,甘蔗,蘋果,橘子,香蕉,山楂。冬季防內熱要喝點涼開水。冬季吃火鍋多吃素少吃葷不上火,少喝火鍋湯,吃火鍋掌握火候,碳酸飲料和果汁飲料比較適合吃火鍋。冬季養(yǎng)生秘訣,早睡晚起,定時午睡。睡前泡腳,可以防止感冒,鼻炎,哮喘,心絞痛等病。冬季養(yǎng)腎多吃山藥,芝麻和桑葚,尤其是山藥三陰并補,補肺,補腎,補脾。多吃板栗,胡桃,韭菜和蝦米補腎。冬季滋陰養(yǎng)顏多吃黃瓜,綠豆,蔬菜,西紅柿,百合。手腳冰涼要補陽氣,吃西洋參,芝麻,花生,洋蔥,辣椒,牛肉,羊肉,雞鴨魚,利用慢跑和快走改變血液循環(huán)。冬季吃涼拌菜可以替代一些運動量。
《內經》的實踐價值是公認的,無需多言。但僅就個人學習導師經驗和臨床體 會試述一二?!熬蛔阏撸a之以味”對腎病綜合征、肝硬化腹水的診療指導 意義很大。合理選取千金鯉魚湯,金匱當歸生姜羊肉湯化裁療效肯定。再如學 中醫(yī)方法的誦、解、別、名、 彰五大教學法至今對學習中醫(yī)也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秲冉洝返酿B(yǎng)生理論至為 關要,足以指導防調疾病,《內經》中的辨體治病尤應引起同道們高度重視等。
.思維方式的獨特性決定了科學合理內核。《內經》中蘊含著豐富的思維方式方法,有別于現代醫(yī)學且有著極其重要的學 術價值,惜其研究挖掘不夠,尤其是參合現代復雜信息挖掘技術,必會對中醫(yī) 藥現代化進程的推進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整體認識、動態(tài)把握、循證醫(yī)學、黑 白結合、“象”法、陰陽思維法、器氣學術觀等均有重大的開發(fā)價值。
《內經》理論的不完備性決定了學科的發(fā)展?jié)摿εc前途。 崇古派認為經中遍地寶,而現代派認為學術發(fā)展不能停留于幾千年前的水平, 強調發(fā)展。筆者認為《內經》確屬中醫(yī)學術之淵源,但也承認中醫(yī)學術確需發(fā) 展,二者應協調統(tǒng)一,承認《內經》的理論不完備性,恰恰是當今中醫(yī)學子的 機遇與挑戰(zhàn)。依科學學原理而論,學科不可能完美無瑕,否則即標志著該學科 走向滅亡。故此,中醫(yī)學術的欠缺,另一方面又顯示了其發(fā)展前景的寬闊與研 究的生命力會長期持續(xù)下去。
術數新解 術數者,歷代醫(yī)家多理解為醫(yī)術與方法。如馬蒔注:“術數所該甚廣,如呼吸, 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钡勒撸f事萬物之規(guī)律,體現在自然界和人體的陰陽變化消長律。即經之養(yǎng)生法,強調“法”字,是因為 其重要,萬物之靈也必須嚴格遵守之,否則必遭疾災,甚則喪生。然而如何識 而知之——自然和人體之道,須以“術”御之。何謂“術”,方法手段而已, 如醫(yī)術(方法,包括養(yǎng)生術等),天體運行之術,氣術(自身律等)之類。 “數”者,計數也。此言人體養(yǎng)生法非言共性而強調個體之數,因人而異。古 人言“數”而不言“量”是由于當時的認識法和古代中國人認識也界于西方不 同。
“道法陰陽”是總則,陰陽生化論是陰陽=2n,而認識過程變量2n=陰陽, 其核心點在于以陰陽定性為主線,以層次作為定量指標,故為總綱也!此“數” 當理解為變化之不同,量體裁衣,此“術”適于情況變化而隨之變化,所謂以 不變應萬變之義,演伸而論當屬個體化防治疾病之先河。再者,中醫(yī)所謂定性 而量,強調“數”之變化,診斷、治療無一不注重 之,只是非如現代醫(yī)學那樣去認識而已,其雖欠清晰,但直接而具體又勝于彼, 有其合理的科學內核。因此,定數中醫(yī)學應在本世紀很快誕生。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虛邪當屬四時不正之氣,引申為邪義。但經中尚有:“邪氣盛則實”邪當為實,何以冠稱“虛邪”,又稱“精氣奪則虛”。
筆者以 為此“虛”是與“賊”同義,形容詞義。虛賊于內是引邪內入或內亂致病的前 氣存內,邪不可干”即為明注,也是體現《內經》強調人體的正氣的突出地位。為何要“避之有時”?中醫(yī)另一學術觀點十分強調正邪斗爭,正與邪相對而言, 常則為氣,病則稱邪。邪有內外之別,外來者眾,人人皆知,孰不知內外傷人 才是根本之途,現代微生態(tài)學研究證實人體機體細胞數為1013,而寄生在人體 內細菌細胞數為1014,相差10 倍之多,且多數感染性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關鍵在 于機體情況而非僅局限于致病菌,中醫(yī)治病之理也,非立足于斯也。我們在任 繼學教授的帶領下搶救的SARS 病人只是本著中醫(yī)學辨證施治而救治肺部90%炎 天炎癥吸收達70%,西醫(yī)教授對此佳效茫然不解,我們根本不曉得何藥去殺SARS 病毒,而只立足于“病人”。